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风湿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辨证论治

本病以先天禀赋虚弱、气血阴阳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邪气侵袭为外因初起感受风寒湿邪,邪阻脉络,气血运行失畅,留滞筋骨关节而发病;久可郁而化热,为湿热痹阻证;久病不愈,导致痰瘀内结之证;或耗伤正气,成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初病病位在表、皮肉及经络肢体;久病入络,正虚邪恋,痰瘀郁结于里,病位在筋骨、在脏腑。治疗原则以清法为主,并按病情发展不同分别论治。

释义

·就发病而言,本病常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但邪实相对明显。《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见痹热。”说明人体阴阳失和,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导致邪气影响腠理开阖,郁而化热,痹证乃生。宋·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中提出:“风热成历节,攻手足指作赤肿。”说明风热之邪侵袭皮肉筋骨,痹阻经络气血,可出现关节灼热疼痛肿胀。风热相搏,合邪入营,则出现营血分病变。金·李东垣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生痹。”说明湿热之邪蕴结,流注关节,可见关节黏腻不爽,肿胀重着,屈伸不利。清·秦之桢 《证因脉治》提出:“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总结了热病伤阴的表现,热盛伤阴导致唇口干燥,关节肌肉失于津血滋养,不荣则疼痛肿胀拒按。清·顾靖远 《顾松园医镜·痹》中指出:“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火,湿变为痰。”提出久病生痰湿。叶天士在 《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经络而致痹证的发生。本病多为实证,亦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热邪存在疾病的各个证候,故而治疗过程中清热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