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义中医儿科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瘀阻心阳,治重活血通脉振阳

心肌炎后遗症出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因瘀阻心络、心阳不振所致。瘀血内阻的成因,既可因湿热毒邪壅滞于心,致使血运涩滞,阳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脉而致,又可因阴血亏虚,血液运行涩滞而发,若失治误治,则瘀血久羁不去。该型患儿往往伴见心脏扩大或心肌肥厚,临床症状视心动过缓的轻重而不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也可见有面色黯滞,口唇不荣,心胸刺痛,胸中窒闷,心悸怔忡,倦怠乏力等表现,重者甚至可反复出现昏厥。舌质或隐青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或弦细涩或结代。治疗上应长期坚持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主法,同时不忘振奋心阳,基本方应用通脉口服液(当归、三七、降香、赤芍、山楂、姜黄)。方中当归、三七活血、补血、和血,降香、姜黄化瘀兼行气,气行则血行,山楂散瘀兼以悦脾,赤芍凉血散瘀并佐诸药之偏温,共奏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功。阳虚甚、脉迟者,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气虚重、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兼阴虚者,加生熟地、麦冬、玉竹;复感邪毒者,加用野菊花、虎杖、丹皮。

以上治疗小儿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思维方法与临床经验,可以概括为几方面:一是重视审因论治,将造成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湿毒”、“阳虚”、“痰瘀”等原发或继发病因,作为在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治疗重点;二是善用温热类药物,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不论何种病因、病期均属“心阳受累”的基本病机认识,主张“只要无明显热证表现者,即可大胆使用温热药物,不必脉证悉具”;三是强调遣方用药的合理配伍,如在应用温阳药的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常配以生熟地、山萸肉、玉竹等滋阴之品,既能于阴中求阳,使阴阳互生,又可兼制诸药温热之性,避免长期服用温热药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