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疫情监测管理
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寄生虫病疫情监测对于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控制和消除突发寄生虫病疫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寄生虫病疫情管理是对寄生虫病的疫情资料以数据库形式按一定的标准要求进行动态管理,以达正确掌握寄生虫病的动态分布、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信息。而寄生虫病疫情监测的管理可对疫情监测的工作质量、后期疫情资料的分析以及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合一,可为制定相应的寄生虫病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疫情网络化管理
(一)监测网络的设立
完善寄生虫病疫情监测网络和监测点分布,在传统的疫情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将引起寄生虫病传播的各种传播途径、传播载体(水体、土壤、食物等)、高危行为(食用福寿螺、赤脚下地劳动等)纳入监测网络,对构成寄生虫病疫情的各种因素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建立和完善敏感、有效的寄生虫病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寄生虫病疫情监测主要是在尚未出现寄生虫病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受病原威胁的人群,或者针对可能存在病原的环境、传播载体、动物宿主进行监测。
(二)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建库
将纳入监测工作的有关疫情指标、影响因素指标和工作指标,如报告单位、地区名称及编码、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自然地理资料、传染病个案资料、媒介监测资料等,建立格式统一的数据表,或按照不同的监测内容建立由监测点代码关联的多个子表,通过确定的统一途径上报,经各级疾控机构逐级审核汇总后,形成监测数据库。
(三)监测数据分析利用
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主要包括访问、查询、统计、报告等。参与监测工作的各级疾控机构可分级对监测数据开展综合分析,研判疫情趋势、定期撰写监测报告,对本地区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治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可将有关监测结果报告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反馈给下级疾控机构。
(四)监测资料的管理
寄生虫病疫情监测资料的档案化、电子化管理,是按照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对寄生虫病疫情监测报表、汇编、分析图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件等载体进行归类、编目、集中保管。疫情监测数据每月及每年备份的电子文件应刻录光盘进行存档保存,疫情监测资料也应进行定期汇编,有条件的可每年汇编;疫情纸质报告卡、疫情登记本等原始资料应妥善保管。
(五)预报、预警
疫情资料的数据库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或数理模型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信息处理和分析,从而实时地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特殊突发疫情的特征,并实时发布相应级别的疫情预警信息,为快速应急处置相应的疫情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血吸虫病、疟疾的疫情管理已能做到快速预测与预警。如2006年中国黄淮平原的疟疾突发疫情,在地理信息系统与分布模型的支持下,及时提出了预警信息,为及时处置疫情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该地区顺利进入疟疾消除阶段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室网络化管理
寄生虫病病原的实验室检测能够提供直接病原学信息,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可在寄生虫病疫情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检测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后,可使分散在各地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具备方法学统一化、设备试剂标准化、操作步骤规范化、资料统计科学化,从而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在实验室网络建设管理中应做好建设前、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全程质控和管理。
(一)建设前的管理
应根据本地区的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提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技术指标要求,公布实验室建设程序,并明确准入标准和评审方法,组建实验室考评专家组,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评审、统一管理。
(二)建设中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评审的技术指标要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实验室的内部管理体系和质控制度。各级实验室布局、设备配备及布置等应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的原则,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体现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
(三)建成后的管理
应根据各级实验室的职责分工,组织对下级实验室开展质控比对工作。做好现场监测诊断工作质量评价。加强实验室检测技术培训,及时引入检测新技术,保障并提升现场监测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