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协同管理理论
1.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部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认为,尽管各子系统中的属性不同,但在整个大系统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
(1)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都存在着协同机理。同时,协同机理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任何复杂系统中,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它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并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一般将协同效应描述为“1+1>2”或整体价值大于单独各部分价值的总和,它是一个大于个体独立运作收益总和的收益、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实现的额外价值。这就是说通过协同作用可使各部分功能耦合成整体性功能,从而使整体价值增加。
(2)伺服原理。伺服原理是指系统中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的理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子和不稳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视角解释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其实质在于规定了临界点上系统的简化原则,即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同时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着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
(3)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认为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认为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依照某种规则自发形成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的结构或功能。自组织原理描述了系统在一定的外部能量、信息和物质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有序功能结构。
2. 协同管理的含义
协同管理就是通过对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兼具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其效应远远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之和。简言之,协同管理是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来完成某项工作和项目。
与传统管理相比,协同管理在基本思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视角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协同管理强调管理要素间协作与配合的思想。传统管理理论和思想是建立在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僵化的等级制组织基础之上,强调分工的重要性而对整体重视不足,如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的界限比较明显。而协同管理理论则重视系统协同的思想,如研发、生产、营销以及服务流程之间的协同,把企业的各项流程作业活动作为“价值链”来研究。
第二,协同管理理论把企业与环境协同起来,不仅关注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并且还关注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传统的管理理论重视企业所需资源或要素的占有或获取,认为企业只要拥有了资源优势,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对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重视不够。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内部人、财、物、技术等各项资源和能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范围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而协同管理理论不仅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而且重视企业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利用,把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第三,协同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适应能力是有“自组织”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市场条件相对稳定、易于预测,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无“自组织”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其组织特点是僵化的职能权限,有计划的学习。而协同管理中的市场条件是快速多变难以预测的,其组织特点是“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
3. 协同管理的特征
协同管理具有目的性、非线性、优化性、互动性、支配性和同步性等几个重要特征。
(1)目的性。协同管理追求的是“l+1>2”的协同效应,其主要目标是系统要素的优势互补。而实现协同效应则要求管理系统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协同方式相互作用,发掘出决定管理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发挥出支配管理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功效,从而达到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化。
(2)非线性。协同管理要实现协同效应,要求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要有较强的相互联系,通过各要素之间协同运作,进而发挥整体功能。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因此协同管理各要素间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性和交叉的因果性。
(3)优化性。协同管理对各种管理要素进行整合,并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促使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诸要素的目标一致和功能互补,最终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4)互动性。协同管理效应的实现,需要各种管理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促使管理系统整体的发展。
(5)支配性。管理要素之间协同运作产生管理序参量,管理序参量支配整个系统的发展,要求其他管理要素参与到系统统一的整体行为目的之中,进而使系统走向一种新的序状态。
(6)同步性。协同管理的同步性强调协同过程中要素配合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步的,克服了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使系统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时间上的同步性要求管理要素紧密衔接,遵循共同的时间参数;空间上的同步性要求管理要素之间协调配合,达到预期效果。
枣矿集团的煤炭产销系统由许多环节组成,这些环节既有整体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又有各自的目标和功能。受各自功能、运作方式、运行环境的影响,某个环节甚至多个环节出现偏差、出现与整体不协调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对这些偏差和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那将会影响企业煤炭产销系统整体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通过协同管理使枣矿集团煤炭产销的各个环节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减少冲突和内耗,使各个环节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支持更加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