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重大的,对哲学(尤其辩证法思想)、人生哲理、治国思想都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也反映了《道德经》符合中国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以及某些社会阶层的需要。

一、《道德经》在道家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对道家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图47 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道德经》分为《道经》及《德经》,奠定了道家的理论基础。

第一,《道德经》虚无的道学奠定了道家无欲无为的世界观。

《道德经》认为,宇宙的根源——“道”,是玄虚的、“惟恍惟惚”的,以及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及的。总之,是无形、无物、无状的。归根结底,《道德经》的“道”即是“无”,于是在道无的基础上产生了“有生于无”的观点。既然世界是“无”,那么人的世界观也应该是无欲无为的,从而说明《道德经》的道理论奠定了道家无欲无为的世界观基础,对道学的道家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道德经》无欲无为的世界观,奠定了道家的神仙思想。

《道德经》无欲无为的世界观对道家神仙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神仙境界是《道德经》无欲无为的升华,也是《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根源。道教神仙思想形成,老子随之被尊为神仙,《道德经》思想也逐渐开始了向神化道路的转化。

第三,《道德经》无欲无为的思想,促进了《道德经》的宗教化。

无欲无为促使人厌世和避世,其结果是走向出世的道路。再经过道家张陵等的推崇,《道德经》被宗教化,老子也被奉为教主并被冠以“太上老君”的尊称。《道德经》从此也就成了道教的经典,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杨力启示

《道德经》被道家从神化发展为宗教化,并成为道家及道教的理论经典,对道家及道教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48 不出户,知天下

图49 不为天下先

二、《道德经》在中国哲学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的哲学特点是深刻的、丰富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其影响主要在其辩证法思想,概括约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以其极为丰富而系统的特点,堪称继《易传》之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又一集大成者。和《易传》贵刚、主动、崇健相反,《道德经》是贵柔、主静、尚顺,《易传》和《道德经》各发展了《易经》乾坤辩证纲领的一个方面。由于《道德经》发展了《易传》辩证法的另一方面,从而使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世界古代辩证法的瑰宝,这是《道德经》对中国及世界哲学的最大贡献。

首先,《道德经》唯心主义的道学奠定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道学、道家及玄学的发展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图50 知足不辱

图51 玄德深矣,远矣……然后乃至大顺

其次,《道德经》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启示了另一种思维方法,提供了反向思维的框架,对中国古代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但《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中的影响又是有限的,因为《道德经》主张静,导致了它的反动观,从而窒息了它的生命力。《道德经》主张倒退,反对进取,增加了消极的成分,以至于大多数人不能接受,这就是《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中有重要地位,但一直存在争议的缘故。

第二,《道德经》的政治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因此决定了它政治思想的腐朽,具体表现在它消极的治国思想,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绝学弃智……其宗旨在于甘居落后、杜绝文明,回到那“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时代。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消极性还在于宣扬蒙昧主义,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绝弃圣智,民利百倍”(十九章),“绝学无忧”(十九章),其愚民思想达到了极致,如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更有甚者,《道德经》还提倡封闭,主张小国寡民的封闭政策,反对大国统一,杜绝外交,把国民囹圄起来,如八十章写道:“小国寡民,……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甘居落后、无欲不争以及愚民政策、封闭锁国等治国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由于儒家的有为竞争、大国统一思想的抵制而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分裂时期,以及衰落阶段也曾被青睐,并在一些隐士及政治失意的阶层中也有一定影响。

当然,《道德经》的治国思想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如其“治大国如烹小鲜”(六十章)曾被美国总统里根引用,而使《道德经》一书在美国一时成了畅销书。

图52 静胜躁,寒胜热

图53 宠辱不惊

杨力启示

《道德经》的治国思想总体上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消极,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影响仍然是较大的,其社会影响仍然是深刻的。

第三,《道德经》的人生哲理在中国社会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道德经》的处世哲学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人生哲理可以概括为柔、顺、静、守四字,处世哲学则为忍、退、不争、不斗。

《道德经》由于受古代名家齐物论的影响,在认识论上持绝对相对主义的观点,在哲学上过分强调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因此,把无为与无不为、争与不争、有与无、柔与刚、坏与好、正与反……统一化,忽视了其间质的差异,轻视它们的转化条件,从而导致了在社会观、人生哲理、处世哲学等方面的另类。

《道德经》的“无为无不为”(四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等重要命题既是上述观点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古代名家贵辩哲学在《道德经》中的反映。

如是,祸与福之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好与坏之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弱与强之间:“兵强则弱,木强则折”(七十六章)……都等同化了,抹杀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和转化条件,于是在处世哲学方面便取消了竞争,主张退让和守后。

在上述观点的支配下提出了一些比较另类的人生哲理,成了《道德经》的主要格言。如:“不争之德”(六十九章)、“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不为而成”(四十七章)、“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后其身而先身”(七章)、“曲则全”,“少则得”(二十二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

这些格言在中国古代一些历史时期及某些阶层中曾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道德经》的一些观点在军事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以奇用兵”(五十七章)以及六十七章至六十九章以守为攻的用兵策略等对兵家都很有启发意义。

《道德经》的一些名言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后世都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详见下节)

杨力启示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它刺激了辩证法的发展,其政治思想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更包含了合理的内核,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起到了对对立面制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