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的产品创新与投资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3 家庭金融研究脉络梳理

坎贝尔(2006)提出将家庭金融作为与资产定价理论、公司金融理论等并列的独立研究方向。通过梳理文献,将家庭金融学分为实证主义家庭金融和规范主义家庭金融。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方法和工具,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因素

在研究中,劳动收入、不同偏好结构、房产、人口统计特征、经济社会因素、保险等不断被引入,在家庭资产配置的实证中不断加以检验(Bertaut,1998; Guiso,2001; Alessie,2002; Agnew,2003; Shum &Faig, 2006; Worthington,2009; Gormley,2010)。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黄兴海(2004)验证了家庭的信用卡借贷能够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陈彦斌(2008)验证了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对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陈彦斌(2008)、陈斌开和李涛(2011)研究发现居民家庭的资产组合与财富水平直接相关,通常拥有较高财富水平的家庭,资产组合更加多元化,反之则资产比较单一。吴卫星等(2010)从生命周期效应、财富效应以及住房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的生命周期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是对不同资产不一致。陈莹等(2014)、魏先华等(2014)从收入、替代效应、生命周期效应、财富效应以及住房投资的挤出效应等多方面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因素。

2.家庭财富、负债等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研究发现借贷增加了消费(Coulibaly&Li,2006; Benjamin&Chinloy, 2008)。黄静等(2009)研究发现房地产财富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蔡明超等(2011)研究认为在家庭资产和负债管理中,生命周期投资理论比传统投资组合理论的实用性更强。

3.家庭资产和负债的国际比较

研究不同地区或人群的家庭资产和负债构成,以及富裕程度、储蓄率、资本市场化比例等因素对资产配置的影响(Campbell,2006; Ynesta,2008, Calvet, Campbell &Sodini,2009)。杜春越等(2013)、高明(2013)对跨国家庭资产配置构成及发展环境的对比研究。

4.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和投资组合有效性

Brinson(1986)文献说明了战略性资产配置是决定投资收益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成为以后关注资产配置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后的研究重点关注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与资产配置的关系(Ferson & Merrick,1987; Siegel,1991; Brocato Steed & Taylor,1998; Bolten,2000; Jensen& Mercer,2003)。美林证券(2004)提出“投资时钟理论”,并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提出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路。郑木清(2003)研究了经济周期和资产配置的关系,提出了投资者在同经济周期阶段上进行战略资产配置的基本规则。房四海(2009)采用美林证券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检验了中国的市场情况。盛伟华(2010)提出了基于长波经济周期的战略资产配置。陈婷等(2011)验证了养老基金在股票、债券和现金等大类资产之间进行战略配置的优化问题。杨朝军(2012)检验了收益可预测性条件下,长期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配置会明显增加。吴卫星(2015)基于夏普比率对居民家庭投资组合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5.前景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卡尼曼和沃特斯基(1979)强调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Shefrin & Statman(1994、2000)提出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BPT),强调投资者对不同类型资产有着不同的投资目的和态度,不再把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而是根据不同投资目的形成层状的投资组合,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