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思考的深度与思考的疆域
认识艾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那时,她正在读研究生,业余时间参加了 JA(青年成就者协会),那时的我还是微软的一名经理,用每周末的时间在JA做志愿者,专门给在校大学生讲授“Career Go(职业发展)”的课程。
艾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总是准备了很多的问题,等着向我们这些老师提问。那时,每次下课结束后,我都会步行到学校门口乘车。这时,艾菲就会像小尾巴似的跟过来,以“送我到门口 ”为由,在将我送到门口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一次,她问了我一个哲学家穆勒思考的问题:“是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好,还是做一个快乐的猪更好?”
这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从这个问题中,我感觉到了她内心激烈冲突着的矛盾以及对解决矛盾方法的不懈思考与追寻。
后来,微软有同事要招实习生,我就向他们推荐了艾菲。
推荐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一直认为,思考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素质与能力,而艾菲恰恰是一个非常热爱思考的人。
在我看来,三流的人是不学习的人,二流的人是只学知识的人,而一流的人则是那些学习“思考方法”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学习”的危害显而易见,一天不学、一月不学可能还看不出区别,但如果一年不学、两年不学,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这样积年累月下去,遇到中年危机、人生危机自然都是迟早的事。
而那些只学知识的人呢?按理说,他们很厉害,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然而,这些人往往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注重理解知识背后的东西。因此,他们也就很难将知识灵活运用,也很难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而那些学习“思考方法”的人呢?虽然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依然必不可少,但他们已经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学习。那就是探索知识背后、方法背后的东西,也就是思考的方法。
而这,正是艾菲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思考的方法。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在的知识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然而,假如回归本质,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知识的源头还是来自前人先辈孜孜不倦的思考。因为思考,我们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并用它们构造出不同的知识体系。所以,归根结底来说,思考的确是这一切的原动力。
一旦有了不懈的、直击本质的思考,我们的成长就会没有边界。
这样的人,可以不断地大量吸收新知识,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发散延伸。他们的逻辑层次也能在经受海量新知识的浸入后,不断迭代、不断复盘、不断调整结构。
而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基石之一就是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艾菲这本书的论述重点。
就像我一直说的,只有洞察本质,才能拥有开挂的人生。
如果能拥有这种思考能力,就算你现在的知识储备不够,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你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艾菲这本书里,她首先谈到了一个问题,即“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如果要谈“本质思考”的方法,就应该先谈谈“本质”是什么,应该先谈谈当我们去做“本质思考”时思考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她又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从“是什么”谈到“为什么”,最后用一整章内容讲了“怎么做”。相信看完前两章的朋友,一定能对“本质思考”有一些更新、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在这本书的下半部,她写的“迁移思考”也很有意思,这种思考方式查理·芒格用到过,数学家波利亚用到过,但是他们都没去写它的具体思考路径。艾菲却在这里写了,她不仅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思考路径,还记录了不少有关她自己的真实案例,很有启发性。
接下来,她更彻底地跳到了框架之外,思考的范畴也似乎更广阔了,从商业的、管理的领域,来到了更多与人生相关的宏大议题。这一部分非常有趣,很有冲击力,发人深省。
艾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考的深度以及思考的疆域,我觉得这是一本必须要推荐给更多人看的书,遂欣然作序,希望它能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