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西王母》画像砖
汉代有一种特殊的绘画,是刻印在墓室、祠堂等建筑物的砖石上的。刻在石头上的称为“画像石”,印在砖上的叫作“画像砖”。在这些砖石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位女士,她身着华服,神态庄严地坐着,身边还常常围绕着各种奇特的动物和人。她究竟是谁?为什么汉代人对她如此偏爱?
这位画像石、画像砖女明星是西王母。在早期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司瘟疫、掌刑罚的神,居住在昆仑山。在书中她的样子叫人不敢恭维: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乱蓬蓬的头发上插着玉做的装饰品。说白了,是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可是到了富于想象力的汉代人那里,西王母不但在形象上华丽地转变为尊贵妇人,法力也得到了提升。据说她掌握着不死药,能够使凡人成仙。在特殊情况下,她还能消灾禳难,拯救百姓。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3年,天下大旱,百姓求助于西王母。他们手握禾秆或麻秆——这是信仰西王母的信物——像接力一样传递。在传递过程中,有的人披头散发、光着脚板奔走,有的人砸门不开就撞断门闩,有的人干脆逾墙而入,有的人乘了车骑奔驰。人们甚至动用了国家用以上传下达的官驿,经过二十六个郡国,一直把信物传递到京师。从这场全国性的崇拜运动可以看出,在汉代人心目中,西王母不是普通的神仙,根本就是一位全能的宗教偶像。
对西王母的狂热崇拜在汉代的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下图是成都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砖的拓片(图8-1),居中那位端坐在龙虎宝座上的就是西王母。围绕在她身边的除了善男信女外,还有她的“宠物”:一是玉兔,它是西王母麾下制造仙药的骨干;二是蟾蜍,传说它是嫦娥姑娘变的,是月亮中的精灵;三是九尾狐,是象征多子多孙的神兽;四是三足乌,也就是李商隐诗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那只青鸟,它是西王母的信使。在有的画像砖上还会出现长着翅膀的人(图8-2),他们不是天使,而是“羽人”,是仙境中长生不死的代表。
图8-1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40.3厘米×45.5厘米 四川成都清白乡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图8-2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山东嘉祥宋山出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在上图的这张画像砖拓片上(图8-1),西王母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其他的动物和人都向她行礼膜拜。可西王母却无视环绕的随从,而是把目光投向画面之外,仿佛在邀请现实中的信众跟她交流。美术史家称这种画面为“偶像型构图”。我们不妨将它与另一块画像石上的图画进行比较。回顾前文中以“荆轲刺秦王”为主题的拓片(第32页图7-1),画中没有像西王母那样正面观看者的形象,主要人物都描绘成全侧面或四分之三侧面,他们的姿态充满动势,加强了彼此间的呼应。这种构图通常是为了描绘某个故事情节或生活景象,可以称作“情节型构图”。对于观看者而言,这两种构图方式的区别非常明显:偶像型构图是开放的,我们得以与偶像两两相对,可以主动而直接地与之交流;情节型构图是封闭的,我们是置身画外的冷静旁观者,只欣赏,不参与。
情节型构图是早期中国人物画的构图,在战国时的两幅人物帛画(第15页图4-1,第17页图4-2)以及西汉马王堆的帛画(第22页图5-1)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方式。而偶像型构图是在1世纪之后才流行起来的。1世纪发生了什么事?对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去过佛寺的人对这样的画面一定不陌生:佛祖正面端坐在中央,四周环绕着弟子和信徒。这样的构图最利于将偶像展现给崇拜者。中国艺术家很快学会了这种视觉样式,并把它用在了西王母这位法力无边的女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