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正义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来龙去脉

菌类还是木棒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钟馗打鬼、捉鬼,且又置身众鬼中间,役使小鬼为他抬轿举伞,随他出游、嫁妹,这使得钟馗形象多了几分趣味。正是这种趣味,使得钟馗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钟馗是民间诸神中的万能神,大凡捉鬼驱邪、看门镇宅、招财赐福等等,有求必应。

关于他的来历或者原型,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植物,一种说法是人物,还有一种说法是流传下来的文化图腾的神物,歧义居然如此之大。

把钟馗当作植物,一种菌类的名称,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做了说明。他分别从两种书里引述,有一种菌类名钟馗,一种敲打工具或进攻武器的“椎”也叫终葵,这两种东西的形状接近,名称也就可以通称。民间习俗画神手持“椎”打鬼,所以也叫做钟馗。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菌类终葵演变成了打鬼的钟馗,植物的名称进化成了驱鬼英雄的称号。如果按照科学家的思维,真相又果真如此,趣味实在赶不上故事编撰人的想象。

钟馗/南通年画

引福归堂/佛山年画

“椎”这种大木棒的作用,妇女用来捶打衣服,赶走龌龊污垢,是除污的工具;武士手持挥舞,进退腾挪,是战斗的武器。此外,洛阳西安墓壁画上还可看到大棒打鬼的图绘,椎又成了镇邪的法器。这“椎”就是钟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从训诂学的角度考证,“钟馗”二字发音的反切,就是“椎”的音。当然,那几种器具的作用,确乎与打鬼驱邪隐隐有了一些内在实质性的关联。难道世事真的应了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么?

还是把钟馗当做活生生的人物神物哪怕鬼物更好一些,要有趣一些。

商汤丞相

在民间年画中,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着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后世有关钟馗的作品,都保留其貌丑的特征,把他塑造为奉旨斩妖除魔的妖邪煞星。

《钟馗全传》中,钟馗乃武曲星托生,获玉帝所赐宝剑与神笔,被封为掌理阴阳降妖都元帅,收天下之妖魔。明朝无名氏《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亦被封为判官,奉玉帝之命,“管领天下邪魔鬼怪”。清朝《斩鬼传》有别于明代的钟馗故事,书中的钟馗既不是武曲星托生,也不是奉玉帝之旨斩妖的大使,而是奉人间天子唐德宗之谕“遍行天下,以斩妖邪”的驱魔大神。

桃花坞门神年画中的《钟馗抓小鬼》最为吓人,钟馗歪戴乌纱帽,满脸虬须似刺猬,竖眉暴眼,一脚踏着妖魔小鬼正撕而食之,手搏恶鬼并剜其眼睛。该门神画遵照吴道子钟馗画的遗意,但那凶恶模样,小孩看见会被吓得不敢正视。

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画钟馗的大师,虽然他的钟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过。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了他所见吴道子的钟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


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是说腰带上别着笏。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是描写他的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钟馗画的描述来看,钟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从早期画像里,难以找到钟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至今,钟馗这位神通广大的神祇的身份来历,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钟馗的来历,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有学者通过考证,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有一个著名巫师,名字就叫仲虺。这个巫师巫术通灵,最擅长祷告求雨。大旱无雨的年景,只要他披挂出面,设坛作法,祈祷求告的仪式过后,常常就会灵验,转眼之间,风起云涌,大雨降临。因此,当时人们就用他的名字代指他的职业。而仲虺、钟馗两个词发音相近,就极有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假如真是这样的话,他的一生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可惜,历史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只能凭推测和想象了。

不过,另一种说法倒是有意思得多。相传钟馗就是商朝成汤的右丞相伊尹。伊尹,虽出身低微,但天赋极高,能耐极大。伊尹出生后,就成了孤儿,不知是被遗弃,还是父母遭遇不测。他的养母据说就是成汤的一个妃子,她当时在伊水边的桑林采摘桑叶,耳听婴儿“吚吚呜呜”的哭声,循声望去,看见河中漂荡着一只木盆,木盆随水流晃动,似乎还有小手小脚乱抓乱动。等盆子靠近,这才看到里面有个简单包裹着的男婴。妃子是个好心人,就把这孩子收养下来,伊河送来,就给他取名叫“伊尹”。可妃子怎能亲自抚养他,只得把他寄养到一个厨师家里。虽身份低贱,但温饱不成问题。俗话说:“三年大旱,饿不死伙夫。”还有个好处,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厨艺,精于烹调。不要以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我们就小看甚至不屑厨艺,比孟子更早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可是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厨艺之功,不可小觑,能做“良庖”,兴许就能成为“良相”。这伊尹就是凭好厨艺,首先赢得了成汤的欢心,再加上他本来极聪明伶俐,才高八斗,计谋深远,与成汤一面谈,成汤求贤若渴,顿觉相见恨晚,当即任命他为宰相。当时夏王桀暴虐残忍,滥用民力,百姓不堪重负。伊尹辅佐成汤乘机起事,很快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后来成汤一死,这个开国大功臣,便揽权摄政,放逐了成汤的孙子太甲,还自立为天子。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宫,杀了伊尹,商朝政权又回到太甲手上。

伊尹被杀,怨愤委屈,气冲斗牛,化为恶鬼,整日鸣冤。天帝爱才,于心不忍,便封其为钟馗,专职捉鬼治鬼。

钟馗杀鬼/桃花坞年画

终南山下读书人

民间传说钟馗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丑,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钟馗赴长安应试,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钟馗作《瀛洲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但这位唐玄宗偏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地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关于到底是谁取消了钟馗的录取资格这个细节,传说中有另一个说法,说是殿试时,奸相卢杞以貌取人,屡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

性格刚烈的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传说唐玄宗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自己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衣着褴褛,腰系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玄宗说:“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玄宗惊醒后得病。

病愈后诏令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驱邪魅。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挥而就。

这一传说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在相关古籍中也有记载。在唐代卢肇的《唐逸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开元年间,有一年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一天深夜,唐玄宗梦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玄宗的玉笛。唐玄宗见了大怒,大声呵斥,正要派武士驱鬼。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此鬼蓬发虬髯,面目恐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束角带,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唐玄宗骇极,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死后成为鬼王,誓替大唐除尽天下恶鬼妖孽。”唐玄宗从梦中醒来,霍然痊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钟馗。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画好后,唐玄宗瞪着眼睛看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得怎么这样像!”唐玄宗还在画上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唐玄宗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版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由于唐玄宗的大力宣扬,钟馗才得以确立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类似。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也有这一故事。据沈括讲,宋朝皇宫里曾收藏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一幅钟馗图,画卷上有唐代人的题记,似写于开元年间。题记的内容如下: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而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这段话描述的故事是,唐玄宗久病之中梦见了小鬼,小鬼偷了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着宫殿跑;梦中又有一穿蓝衣者捉住小鬼,挖其眼珠,将它掰着吃。经问,回答说是武举不捷的进士,叫钟馗,发誓尽除天下妖孽。经此一梦醒来,唐玄宗的病倒好了。丹青高手吴道子依照玄宗的讲述,画出钟馗像,大受好评。唐玄宗颁有司,告天下,岁暮张挂,用一纸钟馗图祛邪魅、静妖氛。

沈括还记述了当时皇宫中印制木版钟馗画和使用钟馗画的盛况。由手工绘制发展到刻版印制,钟馗画需求量的增大,当是一个原因。在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还详细记载了北宋庆历年间木刻钟馗的一条材料:木刻一“舞钟馗”,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用简毙之。木刻钟馗表现的是钟馗捕鼠,可见这位捉鬼的门神在当时已经走向了世俗。

那么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参阅唐代的历史文献,在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钟馗这个人名,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更没有发现钟馗梦中显灵为唐玄宗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玄宗不可能主持殿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要到两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赵匡胤创立。

北宋沈括首先对唐玄宗梦钟馗的故事提出质疑:宋仁宗皇祐年间,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梦溪笔谈·补笔谈》)。如此说来,钟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玄宗时代,钟馗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甚至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卢肇是唐武宗会昌三年的进士,距开元时代已有一百多年,所叙未必是事实。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较早提及钟馗的史料,大约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宰相张说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见于《全唐文》。文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钟馗神像和历日表,其中写道:“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者……屏祛群厉,缋神像以无邪。”绘神像用来驱邪,指的即是钟馗像。唐代刘禹锡也曾做过类似文章。可见,唐时岁末以钟馗图和历书赐给大臣,已成惯例。由这些唐人文章中不难看出,作为神,钟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钟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可见,钟馗成为门神的历史源远流长。

钟馗捉鬼/杨家埠年画

貌丑心善

钟馗是著名丑男,因丑而死。《斩鬼传》和《平鬼传》中,都生动描写了钟馗因貌丑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钟馗全传》中,钟馗状如妖怪,张让夫妇“疑是石马精,不肯留宿”。相貌奇丑,是钟馗的一大标志。

但钟馗又是美的,美在精神和个性。钟馗的禀性和品格,顺应了劳动人民崇尚善良、拒绝邪恶、祈福纳祥、安生美满的意愿和理想。他一身正气,嫉恶如仇,除魔佑民,耿直守信,怜妹重情,乐于劳顿,是真正集阳刚与阴柔之美于一身的人物。

这种刚柔俱美的品格在历代钟馗画大家的作品里得到彰显。钟馗手挥宝剑,外貌狰狞,小孩看到会被吓得哭泣,但钟馗心地却十分善良,他对鬼狰狞,比鬼更鬼,对人善良,可以为好人竭力鸣冤。

民间匠师把这一外貌狰狞却心地善良的矛盾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外貌虽狰狞却显得充满刚烈之气,心地善良所以优美可爱。在艺术表现上,装饰手法的运用,象征寓意的构想,丰富多彩的形式创造,表现了其外貌狰狞与心地善良的矛盾对比,恰到好处地在矛盾对比中表现了艺术的张力。

钟馗形象中既有儒雅、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也有诙谐、风趣的世俗气息。钟馗是儒雅的,他本来就是读书人出身,曾考得殿试第一,是一个大才子,儒雅是他的本色。钟馗又是世俗的,在北宋《大傩图》中,宫廷画家为当时的钟馗存照,他面戴花哨的面具,像小丑一样载歌载舞,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气氛,全然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斯文,更没有斩鬼判官的威严气度。在儒雅与世俗的矛盾对比中,更突出了钟馗形象的多元和丰富。

驱邪逐魔/杨柳青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