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乡村社会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底色。古老的乡村孕育出了绵延千年而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形塑了传统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联结构,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由此可以说,中国人的根脉在于乡村之中,乡村社会和乡村文明构成了传统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乡村社会之于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生长于安徽西部的一个小村庄,能够不断求学、成长,得益于父母的养育,得益于师长朋友的帮助,得益于时代的际遇,更得益于村庄的滋养。对于乡村我有着别样的情感,从农村到城市并未改变儿时的记忆,恰恰相反,这种“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愈发强烈了。在乡村的成长经历也使我对乡村问题保持着特别的敏感和关注,通过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来抒意,更好推动我国城乡的现代化进程,回馈生我养我的乡村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乡村社会的变迁关系着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双重进程。进入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迈进的历程中,我国的城乡关系以及乡村社会内部发生着快速变迁。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内部的流动性和异质性增强,加之城市化的“虹吸效应”,传统的乡村社会共同体在不断衰落,出现了乡村局部“空心化”的景象,如何振兴乡村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时代课题;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意味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近郊的农村区域不断被纳入城市范围之中,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很多农村的问题也跟着进了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了诸多的治理问题。曾有学者把中国的农村比喻为城市化的“蓄水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局。
城乡关系的变化、乡村社会的变革会相应带来治理体制机制的更新与调适。纵览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演进历程,从乡里制度、乡绅自治和宗法家族制度相互交织所构成的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城乡关系的变动以及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博弈和互动过程,折射出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应对这种变化的行为选择和行动逻辑。在传统和现代转换之间,新的治理理念和技术被逐步嵌入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肌理之中,改变着传统乡村社会的运作机制,形塑了迈向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多种可能。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普遍设立和作用发挥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了乡村社会的重新聚合,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今天,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变,“空心化”和新型社区化现象并存,乡土中国的底色和城市文明的驱动交织碰撞,形成了转型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和治理样态。乡村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其社会形态和治理结构也因“关联变迁”效应发生着相应的变革。但乡村社会的“形变”和治理体制的调适有时候并不统一,当治理体制滞后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时,就会带来多主体之间的运行张力和发展掣肘,制约乡村社会的秩序维系和发展合力的达成。正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愈加紧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各种政策性的支持和资源性的倾斜也接踵而至,中国的广大乡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也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从写作思路来看,本书尝试从体制变迁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脉络,试图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来把握影响乡村社会治理运行的诸多因素,理解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内在逻辑。按照制度变迁的总体性分析思路,本书对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历史渊源、演进历程、现实运行、实践探索以及优化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是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历史演进的延续。就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而言,“皇权—族权—绅权”构成了传统国家联接乡村社会的独特方式,体现了传统国家秩序控制和资源汲取的内生需要以及乡村社会相对自治的传统。进入近现代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探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公社体制的建构,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乡政村治”体制的形成,体现出乡村治理不断走向民主化、专业化、理性化的过程。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也处于深层次的转型之中,乡村社会的分化加剧,逐步呈现出“半熟人社会”的特征,多元治理主体的离散化也日趋明显,乡村社会面临如何再组织化的时代课题,如何重构实施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弥合“乡政”与“村治”之间的内在张力,对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来看,纷呈多样的基层实践也在试图回答建设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时代命题。在全面分析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理论脉络和实践逻辑后,本书对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价值目标、动力系统、经验借鉴等方面做了阐释,并提出了建设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可能性路径。书中表达了笔者关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观察,还有一些调研中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还需要学界同仁共同来进一步探索。
从学术研究历程来看,我自2009年左右开始关注乡村治理问题研究,至今已有十个年头,期间形成了我的博士论文以及多个调研报告,正是有了这些支撑,才有了该书。本书既是对我博士求学历程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我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在本书形成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和支持。四川大学的恩师、好友以及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的同事们给我提供了诸多指导和襄助;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 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重点学科研究项目以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的资助,为本书的最后完成和出版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对于曾给予帮助的恩师、亲人和朋友以及四川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谢意!当然,由于学识和经验的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文责自负,也请学界同仁们不吝指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
李德虎
2019年7月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