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09/31232209/b_31232209.jpg)
第一节
教出来的“游戏天才”
果果刚刚1岁半,却已经对家里的iPad和爸妈的手机操作十分熟悉。电源键在哪里,怎样滑动解锁,打开哪个APP可以看到她喜欢的动画片,点哪个图标可以玩她喜欢的毛球游戏,她都了如指掌。每次有客人到家里坐,妈妈都会十分骄傲地让果果演示,然后满面笑容地夸果果天生就是个“电子产品高手”。
果果的爸爸是同事眼中令人钦佩的好奶爸,他每天都会在下班后花一个多小时陪孩子,让老人和妻子得以休息。最初他还能想着办法陪果果玩玩具,可是一段时间之后,果果就对那几个简单无趣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兴趣。于是抱着果果开始“享受”大人的娱乐方式——在手机上玩网络游戏,每天乐此不疲地教果果点击哪里可以发出攻击,偶尔还会让果果操作一下,然后给她竖一个大拇指。几个星期下来,果果还真是“不负众望”地赢得了一场简单战斗,爸爸高兴地把果果举过头顶,称赞她继承了自己善于学习的优质基因。
其实,果果的爸爸妈妈在为人父母之前,彼此很少说话,有时甚至面对面坐着,也在微信上发文字信息谈事情。果果出生那一天,爸爸心里再着急,也是在待产室门口玩着游戏等“开奖”。果果出生后,即使姥姥姥爷强烈要求果果妈妈认真坐月子,好好休息眼睛,仍然改不了她边喂奶边跟人聊天刷朋友圈的习惯。夫妻俩最初也很清楚宝宝过早看电视、电脑或是手机屏幕会对眼睛不好,可是果果1岁之后就学会了从大人手里抢手机,他们也就逐渐习惯了抱着果果一起玩,把最初制订的不能让孩子看手机的计划忘到了九霄云外。
果果真的在电子产品方面有天生过人的资质吗?其实,像果果一样,从小就会操作电脑或手机的宝宝并不少见。因为受各类电子产品的熏陶,再加上家人的无意识“培养”,也会造就“游戏天才”。
婴儿生来会自发产生很多的行为习惯,如哭闹、叫喊、乱伸胳膊、乱伸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一部分行为会被保留下来,何去何留,模仿和强化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小孩子观察成人模特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的录像,然后把小孩子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里,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这些看过录像的小孩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便是行为模仿的基本机制。孩子会模仿成人踢打充气娃娃的行为,自然也会模仿养育者消磨时光和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
果果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几乎手机不离手,带果果出门的时候,小区里陪孩子晒太阳的家长们也几乎是人人盯着手机,偶尔才跟孩子互动一下。年轻的父母们常常坐在一起简单聊聊育儿的经验和困惑,之后就开始互加微信,分享自己看到的育儿好文了。餐厅里点菜、商场里购物、小摊上付款、接种疫苗、入学登记,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网络上、手机里都能一键搞定。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电脑的操作越来越便捷和简单,婴幼儿也能够在训练后熟练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电子媒介时代,各类互动性极强的屏幕让人无所遁形,宝宝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电子化的设备。父母的休闲习惯则会在家庭生态圈中对婴幼儿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婴幼儿还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最初说话、做事甚至对事物的兴趣都是模仿抚养者而来。一个薄薄的发亮的屏幕总是“霸占”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孩子一方面对这个屏幕嫉妒得要命,恨不得抢来扔进马桶;另一方面,也会特别好奇这个东西有何种魔力,希望可以据为己有。
除了亲身示范外,父母对于孩子玩手机和游戏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手机的兴趣。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行为强化机制,能够很好地解释孩子兴趣逐渐增加的行为。在他的研究中,小老鼠偶然按压杠杆,得到了一个食丸作为奖励,这个食丸,就是对小老鼠按压这个行为的强化,几次重复之后,小老鼠的其他探索活动就慢慢地消失了,只留下不停按压杠杆获得食物的行为。孩子的行为也是被父母塑造出来的,关注和夸奖就是强有力的强化剂。如果孩子成功操作手机被父母视为巨大进步,不仅充分肯定,甚至向人夸耀,只会让孩子以此为荣,从而使玩手机游戏的行为被不断强化,甚至一发不可控制。
父母常玩手机、痴迷游戏,除了为孩子树立反面榜样,让孩子产生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隐性忧患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现实的安全风险。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细致入微的照顾,以防安全问题发生。孩子学翻身的时候,很有可能在家长回一条信息的间隙就翻滚下床。家长玩手机太晚,导致睡得太沉,无法在夜晚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事小,未能及时察觉孩子的窒息风险事大。因为在车上玩手机,下车时把老人、孩子锁在车里的事情常有发生,若在炎热的夏天,中暑脱水致死的案例也时有报道。稍大的孩子被带去人多的地方游玩时,家长低头玩手机转眼弄丢孩子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危险即使只发生一次,也会让父母追悔一生,所以改变势在必行。
父母应该怎么做?
0~3岁是孩子人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全面拓展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能够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向往。因此,要从一出生就开始预防孩子手机游戏成瘾。有的爸爸妈妈们会担心,别人家的孩子早早都会玩手机和游戏了,自己如果控制不让孩子玩手机,落后于时代怎么办?其实在电子化的社会环境中,在恰当的年龄学习使用相应的电子产品是非常容易的,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家庭环境的过度熏陶会导致成瘾的风险。
孩子毕竟还小,过早、过多接触手机或玩游戏,对视力的发展、智力的全面提升还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有意识地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过多的兴趣是最基本的做法。家长可以趁着孩子休息的时候集中处理工作事务,或可以在有其他人看护孩子的时候,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使用手机的各类功能。
当孩子对电子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才能”时,家长要停止强化,选择“视而不见”的态度,帮助孩子及时刹车。当孩子自己成功掌握手机操作时,家长会欣喜于孩子长了新本领是很自然的,只是在心里高兴就可以了,不必去惊呼孩子真棒,更不必在外人面前鼓励孩子展示。孩子在这方面得不到奖励和强化,兴趣也就会转向爸爸妈妈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其他被充分鼓励的事情。要特别注意的是,爸爸妈妈不仅自己要有意减少夸奖孩子玩手机的才能,也要跟家庭其他养育者沟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