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据宋代学者郑樵的解释,“风”是风土之音,也就是各个地方的民间诗歌。“雅”是朝廷之音,是官方的诗歌,内容是表现王政之兴废。“颂”是宗庙之音,也就是在宗庙之上将自己本民族的盛德和成功通过歌唱,告知于神明。传说这些诗歌原本有三千多首,后来被孔子删减为三百零五首,并为它们配上了相应的音乐,使它们便于歌唱。所以,中国远古时代的诗歌,是配有音乐、可以歌唱的。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大量的中国远古时代的诗歌,得益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即“輶轩采诗”制度。至少在周朝,就有了这样一种完备的采诗制度。据古籍记载,当时的王室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从事到民间各地去采诗的活动。这种官员的名字叫作“輶人”或者“行人”。这种制度的设立,一开始是为了王室统治者能够深入了解各地民情,观各地民风,而有益于王政。在中国先秦典籍《国语》中,就描述了在庙堂之上、议政之时,各位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情景。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话。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王室统治者对从底层采来的这些民间诗歌的重视。正是由于这种完备的采诗制度的存在,才使得中国上古时期原本口口相传的民间诗歌得以完整保存,成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
《诗经》中的作品原本采自民间,它们以歌谣的形式存在,是押韵和可以歌唱的,并且没有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润色,基本保持了它们的原始风貌。《诗经》作品的这些特点,对学术界考察上古时期的语言和时代面貌,提供了可贵的证据。比如,《诗经·豳风》中有一篇《七月》,据学者梁启超考证,从其内容看,应为周人从豳(地名)向岐(地名)迁徙之前的民间作品,而且其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等,使用的都是夏朝的历法,因此可以推定,这是一篇夏朝民间的作品,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最古老的一篇。再比如,《诗经》中有《商颂》五篇,是商代郊祀的乐章,一直到春秋时的宋国还在沿用,因此得以传之后代,我们也因此可以从中看到商代祭祀时的情景。另外,《诗经》中有大量篇名,如《邶风》《鄘风》《唐风》《魏风》等等,都是春秋之前旧国国名,因此,梁启超先生推断,《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应该是西周末东周初的作品。如果从其中最古老的诗篇到最晚近的诗篇估计,《诗经》应属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至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作品。

明刻本《诗经·小雅》
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些神话故事,也靠《诗经》得以保存。比如,在《商颂·玄鸟》一篇中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帝喾和他的次妃简狄到郊外去沐浴,遇见天上降下一只黑色的神鸟,这只神鸟遗落了一只鸟卵在地上,简狄吃了,就怀孕了,于是就生下了后来商朝的始祖契,从此开辟了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再比如,在《生民》篇和《閟宫》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邰氏(古代氏族名)的女子姜嫄,因为没有孩子,就到郊外去求子,因为踩踏了天帝的足印而怀孕,生下了周朝的祖先后稷。生下后稷后,姜嫄以为不祥,心生恐惧,就三次把他抛弃,却三次被神奇地救起。第一次,她把后稷扔在一个窄巷子里,但是牛和羊都跑过来保护他;第二次,后稷被扔在一个树林里,正好赶上有人前来伐树,又把他救了;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这时却有一只大鸟飞来,用巨大的翅膀护住他,温暖他。大鸟飞走后,后稷终于哭出了声,他的声音洪亮悠长,回荡在上空。后稷长大后,表现出了种庄稼的卓越才能,并因为有功于农业,而被舜帝封在邰地,后来成为周朝的始祖。后稷不仅仅把农业当成一种生产技术,而且当成一种教化之本。在他之后,天子率诸侯大臣亲自扶犁耕种,率先垂范,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习惯。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中国的一种农作物就称为“稷”,国家的别称也叫作“社稷”。
这些故事,为我们传达了远古历史的一些信息,展现了远古人神奇的想象力,但是,故事中所描述的时代却互有错乱,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们仅仅当作神话故事看待比较妥当。在古代中国,保存了远古神话故事的,还有先秦诸子、儒家经典和《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