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而黄巢起义无疑更是一场暴风骤雨,将李唐王朝彻底摧毁。其实早在黄巢起义之前,零星的反抗就时有发生,从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到庞勋兵变,再到黄巢起义,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各类民变兵变此起彼伏,难以计数,几乎席卷了唐朝全境,自此以后,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迅速走向灭亡。
庞勋兵变之后,中原大地天灾人祸不断;水灾之后,又发生了旱灾,旱情稍有缓解,又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老百姓简直没有活路了。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而皇帝贵族官员等统治者照样骄奢淫逸,在酒足饭饱之余又忙于争权夺利,哪里还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各级官吏也趁机大发国难财,横征暴敛,更胜于丰年,老百姓哀告无门,除了铤而走险还有别的出路吗?陕州(河南三门峡)大旱,农民向观察使崔荛陈诉旱灾严重,请求减赋。崔荛粗暴蛮横,骂骂咧咧地指着院中一棵树说:“看见了吗,树叶还是绿的呢,哪里来的什么旱灾?你们这些刁民,就是厕所里石头,又臭又硬!”说着就喝令手下的狗腿子把陈诉旱情的农民一顿乱棍打出。
在旱情严重的同时,蝗虫遮天蔽日,从中原向西蔓延到关中(陕西省中部),甚至京城一带也出现了严重的蝗灾,但是当地官员却向朝廷上奏章说:“蝗虫飞到天子脚下,宁可自动饿死也不敢吃田里的庄稼。”这个马屁拍得很有水平,但是除了让皇帝高兴外,并不能解决蝗灾。没有活路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首先是王仙芝在濮州率众起义,其影响迅速蔓延,很快得到了冤句县(山东菏泽)农民的响应,他们推举本县人黄巢当领袖。
黄巢读过书,很有政治抱负,而且文武双全,能言善辩,喜欢交朋友,很有当领袖的潜质。一开始他并没有打算要造朝廷的反,而是一心要考取功名。可是此时唐朝不再是李白、杜甫时期的盛唐了,而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时期。
经过安史之乱后,朝廷大权完全操纵于宦官之手,这些人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要当官马屁功夫要过关,不仅要牺牲尊严,关键还要很有钱,没钱没门路,考了也白考,所以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黄巢均名落孙山。经多次重大打击,黄巢彻底放弃了,既而对这个黑暗的社会产生了极度不满的情绪。在那样的大环境下,相信那时候很多文人的心情跟黄巢是一样的,但是大多数读书人只能发发牢骚,可乱世出英雄,黄巢岂是甘心被埋没的人,所以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唐起义。
王仙芝与黄巢发动起义不到几个月,就已经发展到了三十万人。庞勋兵败时藏匿逃亡的残部也纷纷投入战斗,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士,有跟腐败的唐朝政府斗争的经验,成为黄巢起义的生力军。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无敌。不久王仙芝战死,起义军合二为一,由黄巢率领。黄巢发现敌人在中原和关中的兵力还是比较雄厚,所以他决定率军渡过黄河南下,转战江南,一直打到广州。广明元年(880)黄巢率军北上,击败沿路拦截的唐军,渡过淮河,继续进军,各州县望风而降。他们很快进入中原,并攻下东都洛阳。十多天后起义军继续挥兵西进,仅六天的时间就攻下了潼关,接着再攻华州(治今陕西华县),起义军直抵灞上,唐僖宗沿着当年唐玄宗逃跑的路线仓皇出逃。
黄巢率起义军攻入长安,受到百姓热烈欢迎。
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正式在含元殿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大齐。然而攻下长安的起义军急于享受胜利的成果,而且起义军入城后军纪大坏,丧失了人心。更重要的是黄巢没有及时派兵追击唐朝的残余力量,让流亡的唐朝政权有了喘息之机。逃到天府之国的唐僖宗,利用蜀地丰富的物资,在沙陀、党项骑兵的配合下组织反攻。中和二年(882),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与唐军交战中投降了唐军。沙陀将领李克用打入关中,黄巢只得放弃长安,向中原方向撤退。
退到中原的起义军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被沙陀将领李克用联合唐军打败,于是再退守山东。李克用紧追不舍,黄巢弹尽粮绝,退到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已经走投无路了,只好拔剑自刎。
经典原文:
壬辰,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画皂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以为己符瑞。
译文:
壬辰(十三日),黄巢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将绘有花纹的黑色绸缎作为天子礼服,击数百只战鼓替代金石音乐。随后,登上丹凤楼,颁布赦书;定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宣称:唐朝使用的广明年号,是除去了唐字的下部分,加上黄家的日月。认为这正是自己当皇帝的符瑞。
读史学成语
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例句:大风吹过来,大楼上的广告牌摇摇欲坠,没有人敢从下面走过。
强弩之末:弩:古代用来射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例句:这支军队只剩下五十人,而且都身负重伤,根本不可能攻下城池,他们已是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