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34/32511434/b_32511434.jpg)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选择与接受:1977—1989年的电影改编
1976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都成为时代的关键词。文学以感知客观世界的高度敏感性和反映现实变化的及时性,率先开始百花齐放的发展历程。“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此起彼伏,与人们经历十年文化禁锢后喷薄而出的阅读热情相呼应,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阅读热潮。电影积极响应文学主潮,也进入张扬并完善电影艺术本体发展的新阶段。弱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电影制作模式与运营模式,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可以淡化政治与无视市场的电影创作空间,电影改编以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开始文学影像化接受与传播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根据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风格各异、类型多样,是中国电影的“艺术时期”,其电影美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对人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深刻性超越了其他时期,形成中国电影改编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贯穿这一时期电影改编实践和理论的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彰显了新时期政治拨正带来的文艺新生。
这一时期电影改编选择的文学原著可分为两大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重要的改编电影如下:
1.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A72E/1754426400615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35-1.jpg?sign=1738855602-1RjvPQpTBO1xlldd02JPNWRSx4Gd1pkt-0-c6e0c7f64e04c018670b6d206c73555f)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A72E/1754426400615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36-1.jpg?sign=1738855602-X1mttzYguQeCwplFUEbTfbxz3Uo620aU-0-cb97b0cd8951254d0628a95aaf1b5efe)
2.根据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A72E/1754426400615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36-2.jpg?sign=1738855602-nFgqfolSlOAaFA4iR5Bv0P0VgjYyVeNd-0-af6c156e49275f4035920640a58ef0b0)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A72E/1754426400615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37-1.jpg?sign=1738855602-EnhMClWbsJDGGsXi7Bq32cZiQEwZcuh5-0-9ea28e3fbcb99fb114bd4c86f9814b7f)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A72E/1754426400615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age-38-1.jpg?sign=1738855602-T4bgIIam71LGqIlyol28mY6GukN2IxCe-0-4768e551f0ee73163605ff49b78a44e3)
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从选择到接受都凸显着鲜明的“精英意识”。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以“救亡”与“启蒙”的主题成为引领中华儿女探求民族解放与人性解放的精神之灯,选择现代文学即意味着选择了中华经典。新时期的电影改编以“仰视”的方式与“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观念,强调对原著文学价值的原样展示,试图以现代文学的忧患意识、启蒙思想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构建因“文革”而荒芜的精神家园,契合受众经受长期文化禁锢后寻求精神皈依的内在诉求,彰显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推崇,改编电影的名称直接照搬原著的名称更凸显了现代文学的崇高地位。而对创作于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直接响应新时期文学创作万马齐喑的格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一系列文学思潮在电影改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映现,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干预现实”的风格。与此同时,长期被压抑的个体的人迫切需要被重新确认,个性的张扬和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成为改编电影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电影改编中对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表达,是时代语境催生的审美选择。在关注现实与张扬人性的双重轨道中,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呈现多样化的风貌与清晰的价值变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