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一个时期以来的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事业渐强之势,带来了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新发展,其中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研究颇引人关注,虽远未成“显学”却也成果显硕,较之过去的清寂,生出喜人的生机与活力。这本《新时期残障人口发展与问题研究》即是代表之一。编著者江传曾与我相熟于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期间,这次看到一文中提到“推磨式互查”不禁莞尔,书中多篇文章也运用“二抽”数据展开分析立论,言之有据且成理。回头看,近十多年来有关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呈现成果和声势并显这样一个较大发展的态势,与“二抽”及一系列相关调查、监测、动态数据更新提供大量可靠的“研究材料”有很大关系。当然,数据背后活生生的人及丰富的实践是更丰厚的研究资源。
书中除了学术性较强的数篇,几篇更接“地气”的工作、业务研究和调研报告以及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思考后形成的短章也据实说理,颇有见地。如《取消农业税后湖北农村残疾人生活情况调查》分析了免除了农业税,“三提五统”也一风吹,重大政策利好下出现残疾人优惠政策相对弱化的新情况,提出切中肯綮的八条建议,得到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研究落实。这是抓住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调查研究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例证。我们总讲创新,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学术研究尤其是实证性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模式、对策建议,正是研究的初衷和目的所在。这一点在书中得到清晰的体现。
我注意到编著者和共同署名的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在湖北,长期从事残疾人实际工作及相关研究,看得出他们非常熟悉并且爱家乡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和这项事业。这使本书染上明显的“地方特色”,同时蕴含温暖的人道情怀,应该说在有些过分浮躁且物欲化的社会氛围中更显得难能可贵。做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理性,也要有人道情怀,二者不可或缺,相得益彰。
说这本书体现了“地方特色”,于是想到“中国特色”。所谓特色,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非故意不同而是按照自己的实际只能如此、必须如此。特色并不代表水平高下、我优你劣,而只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不同认识和发展道路选择。中国特色虽不等于林林总总的地方特色简单相加,但顶层设计之下的地方创新不可或缺,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真切而隽永,那明快生动的主色调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生命线。在这本书中,多篇文章关注和论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着笔较重,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发展大视野中梳理事业发展历史和结构脉络,提出对新时代事业发展新方位、新理念、新方略的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重大转折,影响深远。如何继往开来发展好残疾人事业是一个大题目,还需要深入讨论。中国有个残联,这肯定是事业的一大特色。书中一文将残联的作用概括为理念倡导者、权益维护者、政策推动者、社会发动者、实践先行者和国际事务开拓者,讲得极是,只是讲到国际事务时的“跟跑、并跑、领跑”三个级段,读来略有迟疑:其实我们的发展很快但整体水平和质量并不高,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领跑”云云不提也罢。然而这只是持论角度差别,见仁见智而已。
改革开放四十年,残联走过三十年,残疾人事业得天时、凭地利、倚人和,几乎每一步都踩到改革开放大时代前进的步点上,发展壮大起来,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编著者在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纪念参与人道主义事业三十年。相信许多经历过的同志会心生感慨。继往开来,今后怎么做?还是按朴方主席说的:心里装着远大的目标理想,手里干着最实际的事。
是为序。
陈新民
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