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作身影
小时候,除了贪玩之外,我也热爱劳动,不失农家子弟的本色。
细想起来,我最早从事的劳动是叉树叶。那时农村没有煤炭,村民烧炕做饭等烧的全是柴火。母亲为了教育我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就给我制作了一个小工具——树叶叉子,让我拿着它去叉树叶,把树叶晒干后当柴烧。她从旧扫帚中抽出一根细竹棍,截上半米多长,把细端用菜刀削尖,在粗端拴根绳子(约两米多长),再在绳子尾端拴根两三寸长的小树杈作为卡子。这样,一个树叶叉子就做成了。
我拿着叉子到大杨树下,低头把地面上纸片似的杨树叶子一片一片地叉在小竹棍上,然后手顺着竹棍往下一捋,将树叶捋到绳子上去。待这两米多长的绳子上穿满树叶后,就可以拖着回家了。回家路上,这串树叶子似一个长长的粗尾巴,拖在我身后的地面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迹。
待我年龄稍大些时,就不用叉子叉,改用竹耙子搂了。每次出去,总会很快搂满一大笼树叶,比用叉子叉快多了。
那时,我还经常去采车前子、挖刺蓟根。这两样东西都是中药材,可以拿到镇药材收购站去卖。
采车前子的方法比较简单——找到熟透的车前子植株,用手握住它的细杆,往上轻轻一捋,把籽捋下来投到竹篮中就行了。与采车前子相比,挖刺蓟根可就麻烦多了。去时得带着小头和竹篮子,然后到遇仙河堤或陇海铁路护坡上去寻找刺蓟植株。找到后用头把它的根刨出,斩下来放入篮子。回家后把刺蓟根放在木墩上,用斧背把它的表皮砸松,再轻轻地剥下来。最后将剥下的刺蓟皮晾干(只能阴干,不能暴晒),就可以拿到镇上去卖了。每次卖得的钱虽然很少,钅攫钅攫但我总是很高兴。刺蓟植株满身长满了长刺,因此偶尔会刺得手上流血。但对此我并不介意,只要掐几片嫩刺蓟叶,把它揉捏成草泥状敷在伤口上压紧就行了——因为它有止血的作用。穷人家的孩子,就这么皮实。

车前子
那时候,村民逢年过节吃掉猪牛羊肉后,就把骨头都扔掉了。因此村外的树林子里、荒坡地里、墓堆旁边等,经常有许多干骨头。我们伙伴们常常抬着竹笼去捡拾,然后抬到镇上去卖。记得最大的一次收获,是在赤水镇北边新堡子村外一个墓地旁,意外地发现了一大堆干牛骨,其中居然还有一个硕大的牛头。我们喜出望外,满载而归。不用说,那是我们卖钱最多的一次!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放羊、割草(喂牛)、割臭蒿(晒干后当柴火)、挑猪草(主要是挑苦蓿)、拾红苕、捡麦穗,晚上陪大人一起剥苞谷、剥棉花、推碨子(磨面)等,但所有这些,都远没有在麦地里剜菜那么惬意和有趣。
那时农家都很清贫,无钱买菜,吃的全是野菜。令人欣慰的是那时种庄稼不施化肥,不洒农药,野菜可以说全是绿色食品。野菜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尖尖刀(面条菜)、油勺勺、马爪菜(马齿苋)、灰荞、白蒿(茵陈)、小蒜、苜蓿等。尖尖刀同菠菜一样,可以砸碎同面粉和在一起,擀成“绿面”,也可以用来“下锅”(下在煮面条的锅里)。油勺勺可以用来包饺子,苜蓿和小蒜可以用来垫花卷、蒸麦饭。马齿苋和苜蓿都可以分别与面粉和在一起,蒸成花绿色的馒头(村民称之“菜馍”)。灰荞可以放在锅里稍微一焯,然后捞出来,双手一握挤掉水分后调成凉菜,也可以砸碎后代替肥皂洗衣服。白蒿既可以用来蒸麦饭,也可以阴干后当茶叶冲着喝,借以治疗肝炎和便秘。总之,野菜的用处是极其广泛的。不过很多野菜能够食用的时令性较强,超过时令就不能用了。例如茵陈,在我们那里就有“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的说法。
那时我们把剜菜不叫剜菜,而是叫“挑菜”。即左手从野菜根上部捏紧,右手拿一把小铲从菜根旁斜铲下去,把菜根铲断;左手往上一提,将菜从泥土里提出来;再轻轻抖掉残根上的泥土,扔进菜篮子就行了。挑菜时,我们常常是在麦田里两个一堆、三个一伙的扎在一起,一边低头挑菜,一边说笑嬉耍,缓缓挪动。当篮子里的菜快要放满时,就用小铲在麦地里挖个碗口大的小坑(坑要略深一些),把野菜倒在坑里,上面用湿土盖严(这样可以防止野菜蔫萎),之后就可以尽情玩耍了。

麦田挑菜图
在麦田及田间小道上,我们或追打嬉闹,或追扑彩蝶,或找些小石子或小土块玩“狼吃娃”“五马担担”“媳妇跳井”。尽兴之后,一般就到了回家时间,于是就从小坑中挖出各自的野菜,准备提篮回家。这时才发现篮子里野菜并不够多的伙伴,怕回家后遭大人责骂,有的就急忙再补挑一些,有的则是把菜倒在地上,在篮子底下用细树杈搭个棚子,再把野菜覆盖在棚子上面。这样菜篮子就显得满满的了,回家后可以蒙过大人的眼睛。说到这儿,我需郑重声明:我自幼听说顺事,是个乖娃,从未在篮子里搭过棚子!
割草放羊采药挑菜叉树叶捡骨头的这些记忆,在我脑海里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劳作,而且已过去60多年了。
友情链接:
@木子辛夷:极其普通的劳作生活,经你心灵的过滤和净化,却变得温馨、和谐、浪漫和充满情趣。全文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依依的恋乡情愫,反映了你的淳朴、厚道、真诚及率直,时过五六十年,仍不失农家子弟的本色。
@牛尾巴:朋友童年的劳作生活,既艰辛又很有趣!
@木兰花开:那年代物质的贫乏没有让我们失去童趣,而磨难却教给了我们坚强、独立、勤劳和节俭。流逝的是时间,留存的是记忆。让人生的前后互相灌溉、互相滋润,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莫非:我小时也挑过菜,但那时太小,现在都记不清那些野菜的名字了。看了你的文章,又全部复习了一遍。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