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医论精要
《苏沈良方》中对医论的阐述涵盖面较广,包括纠误、正名、辨疾、治疾、服药(煎药)、处方、辨药等,按照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炼丹、外治法、养生七部分,论述条理清晰,举例简明易懂。
(一)基础理论
1.论脏腑
所载《论脏腑》篇,主要是对脏腑生理结构的阐释。《苏沈良方》中纠正了某些错误观点,如人有两喉而非三喉,“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谬也……水与食同嚼而吞,岂能口中遂分二喉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根据《黄帝内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苏沈良方》纠正食物入肝入肺之谬说,“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腹,为真气所蒸。……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尔,凡质岂能到彼哉?”
2.论病
《苏沈良方》中通过讲述钱子飞的故事,表明观点,即人不应过于迷信。有人认为上天让人得病是不可治疗的,那么服药不应有效;如果服药有效,则是上天让人不病。人生病“当是病之祟,畏是药而假天以禁人尔”。《苏沈良方》认为,人生病与上天无关,不应假借上天之名而阻碍治疗。
(二)中药
1.论采药
采药的方法对于药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药需注意采药的时间、部位。《苏沈良方》中认为古方用药多于二月、八月采摘,这是不对的。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此时采的药功效不良。“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对于不同药物部位采摘需注意的事项更是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定而又未衰。如今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取;用花者,取花初敷时采;用实者,取实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2.服威灵仙法
《苏沈良方》中记载服威灵仙有两法:第一,“净洗阴干,捣罗为末,杂酒浸牛膝末,或蜜丸,或为散,酒调,牛膝之多少视脏腑之虚实而增减之”;第二,“取药粗细得中,寸截之,七寸作一贴,每岁作三百六十贴,置床头,五更初面东细嚼一贴,候津液满口咽下”,须忌茶。“以槐芽、皂角至嫩者,依造草茶法作”。
3.服松脂法
服松脂先要注意炮制。“脂以真定者为良,细布袋盛,清水百沸汤煮,浮水面者,以新竹罩篱掠取,投新水中。”(如果久煮不出,弃之不用)《苏沈良方》中记载服松脂法:“入生白茯苓末,不制,但削去皮,捣罗细末尔,拌匀,每日早取三钱匕,着口中,用少熟水搅嗽,仍以指如常法,熟揩齿毕,更以熟水咽之,仍以嗽吐如常法,能劳牙,驻颜,乌髭也。”
(三)方剂
1.论煎药
(1)记流水止水:
古人在煎药过程中所用之水是非常有讲究的。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本草纲目》记载煎药用水达四十三种,如雨水、地浆水、泉水、屋漏水、千里水、新汲水……《苏沈良方》中亦有对煎药用水的记载,如流水、止水。但很多人认为流水、止水没有区别。为纠正这些人的错误观点,《苏沈良方》中以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为例说明“须用流水,用止水即不验”。恐读者不解,书中又举了生活中的常见事例:鳅鳝只可居止水,入江水辄死;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止水中则背鳞黑。以此说明流水与止水不同,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信。
(2)用火法:
煎药需注意用火。“火候”即指煎中药火力的大小与火势的急慢。火是中药汤剂制作的唯一加热反应条件。中医将煎药的火候分为“武火”与“文火”两种。《苏沈良方》中对煎药用火的论述为:“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晶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灸后宜服治劳地黄丸。”此论指出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煎药所用火的种类。
2.剂型
剂型是方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本方书,剂型的论述在《苏沈良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文中指出:“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惟近世人为之。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又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者全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对于后世不同剂型对不同疾病所起的不同作用有一定的启发。
3.组方结构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基本结构,其中君药在方中的地位最重。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君、臣、佐、使”。在金元之前,方中是不会标注“君、臣、佐、使”的,所以方中何为君药历来是后世医家争论之处,有“力大者为君”之说,亦有“量大者为君”之说。《苏沈良方》中认为“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这种说法是可行的,但也不可拘泥于此。《苏沈良方》中对《药性论》中君臣佐使的论述提出不同见解。《苏沈良方》提出:应根据方子的主治病证确定君药。这与《方剂学》教材中君药的定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一致的。
(四)针灸
1.取穴法
(1)用尺寸取穴法:
《苏沈良方》中以“同身寸”为取穴方法,其论述为“皆随人身形大小,须男左女右,量手指中一节两横纹中心为一寸”。
(2)用绳取穴法:
《苏沈良方》中还提出了用绳取穴的方法。此方法取穴准确,具体操作步骤为:“令患人平身立正,取一细绳
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
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拘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中,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也。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岐骨,人有无心岐骨者。至从胸前两岐头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穴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别各七壮。至第二穴,壮累灸至一百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灸疮欲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令绳中停,中心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尽头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灸穴处。
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穴。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度讫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内,忌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瘥,复初穴上再灸。”
2.艾灸法
(1)艾炷大小:
《苏沈良方》中对艾炷的大小记载为:“须令脚跟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抽邪气、引正气。”
(2)取艾:
《苏沈良方》中记载:“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拮之以灸,殊有效。……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
3.灸咳逆法
《苏沈良方》中记录运用灸法治疗霍乱吐痢、垂困、伤寒久疾得咳逆。其症状表现为:“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危殆。”具体取穴法为:“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只一处,火到肌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
4.灸牙疼法
《苏沈良方》中记录运用灸法治疗牙疼,具体操作方法为:“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予目睹灸数人皆愈,灸毕,项大痛,良久乃定,永不发。予亲病齿,百方治之皆不验,用此法灸遂瘥。”
5.灸二十二种骨蒸法
《苏沈良方》中记录崔丞相(崔知悌)灸劳法,“凡骨蒸,候所起,辨验有二十二种,并依上项灸之。一胞蒸,小便赤黄。二玉房蒸,男遗尿失精,女月漏不调。三脑蒸,头眩热闷。四髓蒸,觉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急缓不调。九肝蒸,或时眼前昏暗。十心蒸,舌焦或疮,或时胸满。十一脾蒸,唇焦坼或口疮。十二肺蒸,口干生疮。十三肾蒸,耳干焦。十四膀胱蒸,右耳焦。十五胆蒸,眼目失光。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沥不禁。十八大肠蒸,右鼻孔痛。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热。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寒。二十一皮蒸,皮生粟起。二十二气蒸,遍身壮热,不自安息。”
(五)炼丹法
《苏沈良方》中对炼丹的方法记录较多,包括阳丹、阴丹、金丹、松丹砂。
1.阳丹
冬至后,斋居,常吸鼻液,漱炼令甘,乃咽下丹田。以三十瓷器皆有盖,溺其中已,随手盖之,书识其上,自一至三十,置净室,选谨朴者守之。满三十日开视,其上当结细砂,如浮蚁状,或黄或赤,密绢帕滤,取新汲水,净淘澄无数,以秽气尽为度,净瓷瓶合贮之。夏至后,取细研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不限丸数,三五日后取尽。夏至后,仍依前法采取,却候冬至后服。此名阳丹阴炼。须清净绝欲,若不绝欲,其砂不结。
2.阴丹
取首生男子之乳,父母皆无疾恙者,养其子,善饮食之。日取其乳一升,只半升以来亦可。又以朱砂银作鼎与匙,如无朱砂银,山泽银亦得。慢火熬炼,不住手搅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数。此名阴丹阳炼。世人亦知服秋石,然皆非清净所结。又此阳物也,须复经火,经火之余,皆其糟粕,与烧盐无异也。世人亦知服乳,阴物不经火炼,则冷滑而漏精气也。此阳丹阴炼,阴丹阳炼。盖道士灵智妙用,沉机捷法,非其人不可轻泄。慎之。
3.金丹
用物之精,取物之华。集我丹田,我丹所家,我丹伊何。铅汞丹砂,客主相守,如巢养鸦。种以戊己,耕以亦蛇。养以丙丁,灌以河车。乃根乃株,乃蕊乃花。昼炼于火,赫然彤霞。夜浴于水,皓然素葩。金丹自成,曰思无邪。
4.制松丹砂法
用朱砂精良者,凿大松腹,以松气炼之,自然成丹。……以山泽银为鼎,有盖,择砂之良者二斤,以松根明节悬胎煮之,傍置沙瓶,煎水以补耗,满百日,取砂,玉
研七日,投熟蜜中,通油磁瓶盛,日以银器取少许,醇酒搅汤饮之,当有益也。

(六)外治法
1.系瘤法
取稻上花蜘蛛十余个,置桃李枝上,候垂丝下,取东边者捻为线,系定瘤子,七日候换,瘤子自落。《苏沈良方》中记载用此法治疗沈兴宗待制家老姥,病瘤如掌拳,用此法系之,至三换,瘤子遂干,一夜忽失所在,天明前枕边得之,如一干栗。
2.撮口法
褓中小儿患脐风,可上视小儿上下龈,当口中心处,若有白色如红豆大,此病发之候。《苏沈良方》中记载撮口法为:“急以指爪正当中掏之,自外达内令断,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处两尽头亦依此掏,令内外断,只掏令气脉断,不必破肉。指爪勿令大
,恐伤儿甚。”

3.治目疾
苏轼病眼疾,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已三十年,用治目疾法,痊愈。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苏沈良方》中治目疾的方法为:“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日一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眦痒。”
4.祛瘢法
防止创伤或疮疖等愈后的瘢痕,《苏沈良方》中记载:“豆疮欲无瘢,频揭去痂,勿令隐肌,乃不成瘢。纵揭伤有微血,但以面膏涂。”祛瘢还需注意忌口:“疮家不可食鸡鸭卵,即时盲,瞳子如卵色,其应如神,不可不戒也。”
(七)养生法
《苏沈良方》中对于养生的论述较多,书中引吴子的养生观点,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和与安。“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1.养生说
《苏沈良方》中通过对人们饮食、运动、呼吸的指导以使人达到养生防病的效果。“已饥先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每腹空时,即便入定。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君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
附:
养生偈
“闲邪存诚,炼气养精。一存一明,一炼一清。清明乃极,丹元乃生。坎离乃交,梨枣乃成。中夜危坐,服此四药。一药一至,到极则处,几费千息。闲之廓然,存之卓然,养之郁然,炼之赫然。守之以一,成之以久,功在一日,何迟之有?”
2.养生诀
《苏沈良方》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披衣坐,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脐下),待腹满气极,则徐出气,候出息匀调,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下,复依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下丹田中,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顶,皆令极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散发卧,熟寝至明。上其法至简易,惟在常久不废,即有深功,且试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久久不已,去仙不远。当常习闭息,使渐能持久,以脉候之,五至为一息。……又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奔突而出,反为害也。慎之!慎之!又须常节晚食。令腹中宽虚,气得回转。昼日无事,亦时时闭目内观,漱炼津液咽之,摩熨耳目,以助真气,但清静专一,即易见功矣。”
《苏沈良方》中认为不可学神仙术的有三种人:“一躁急,二阴险,三贪欲。方书口诀,多奇词隐语,卒不见下手门路。今直指精要,可谓至言不烦,长生之根本也。幸深加宝秘,勿使浅妄者窥见,以泄至道为祝。”
3.龙虎铅汞说
《苏沈良方》中记载:“人之所以生死,未有不自坎离者。坎离交则生,分则死,必然之道也。离为心,坎为肾。……心之性,法而正;肾之性,淫而邪。水火之德,固如是也。引子产曰:火烈,人望而畏之;水弱,人狎而玩之。达者未有不知此者也。龙者,汞也、精也、血也,出于肾而肝藏之,坎之物也。虎者,铅也、气也、力也,出于心而肺主之,离之物也。心动则气随之而作,肾溢则精血随之而流。如火之有烟焰,未有复反于薪者也。世之不学道者,其龙常出于水,故龙飞而汞轻;其虎出于火,故虎走而铅枯。此生人之常理也。顺此者死,逆此者仙。故真人之言曰:顺行则为人,逆行则为道。又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有隐者教予曰: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微息则徐闭之。虽无所念,而卓然精明,毅然刚烈,如火之不可犯。息极则小通之,微则复闭之。为之惟数,以多为贤,以久为功。不过十日,则丹田温而水上行,愈久愈温,几至如烹,上行水翕然,如云蒸于泥丸。盖离者,丽也。着物而见,火之性也。吾目引于色,耳引于声,口引于味,鼻引于香,火辄随而丽之。今吾寂然无所引于外,火无所丽,则将安往?水者,其所妃也,势必从之。坎者,陷也。物至则受,水之性也,而况其配乎?水火合,则火不炎而水自上,则所谓龙从火里出也。龙出于火,则龙不飞而汞不干。旬日之外,脑满而腰足轻。方闭息时,常卷舌而上,以舐悬雍,虽不能而意到焉,久则能也。如是不已,则汞下入口。方调息时,则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咽。若未满,且留口中,俟后次也,仍以空气送至丹田,常以意养之,久则化而为铅,此所谓虎向水中生也。”
4.辟谷
《苏沈良方》中记载:元符二年,儋耳米贵,有绝粮之忧,只好进行辟谷法。晋武帝时,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测。有人堕其中,不能出,饥甚,见龟蛇无数,每旦辄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随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复饥,身轻力强,后卒还家,不食,不知其所终。此法止于此,能复玉泉。使铅汞具体,去仙不远矣。辟谷之法以百数,此为上妙。此法甚易知易行,天下莫不能知,但知者莫能行,因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