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原书十五卷,是北宋末年(一说为南宋)佚名编者根据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十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整理编撰而成的医学书籍。《苏沈良方》载方150余首,并广泛论述了医理、本草及养生等,为使其中的经方、验方得到运用,为使中医人更好地了解这部古代著作,我们编写团队在2016年即开始此项研究工作;历时三年的研究工作取得进展,研究成果汇集为《〈苏沈良方〉研究》。
《〈苏沈良方〉研究》包括上篇《苏沈良方》专题学术研究、下篇《苏沈良方》校注两部分。
上篇共九章,为苏轼生平与贡献、沈括生平与贡献、《苏沈良方》版本与流传、医理医论、本草杂录、五脏论治方、邪气为病方、《苏沈良方》剂型特点及养生观。第一章为苏轼的生平与主要成就、医学思想与贡献研究;第二章为沈括的生平与主要成就、医学思想与贡献研究;第三章为《苏沈良方》的版本源流及现状研究,并附各版本序跋;第四章为《苏沈良方》医理医论研究,医理从脉说、续养生论、治眼齿法三方面阐述,医论分为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炼丹、外治法、养生七部分论述;第五章为《苏沈良方》本草识用、纠误及鉴别研究;第六章以五脏为纲,以病因、病机、病证为目,总结归纳《苏沈良方》相关方剂;第七章以邪气为纲,对《苏沈良方》各科杂病及方剂进行归类;第八章为《苏沈良方》剂型特点研究,对各卷方药及酒制剂疗法进行统计分析;第九章为《苏沈良方》养生观研究,详述其养生思想、养生要点及摄生方法。
下篇为《苏沈良方》校注。《苏沈良方》采用近似医学随笔的体裁,涉及医论、医方、医案、本草、针灸等内容。卷一为脉说、脏腑、本草及灸法,卷二至卷五介绍内科杂病及治疗方药,卷六为养生及炼丹,卷七至卷十论述五官科、外科、儿科、妇科疾病及治疗方药。论述病证多附验案,有关本草性味、采集、配伍、剂型的论述颇为精辟,治疗方药多为作者耳闻目睹后所辑,简便易行且较为可靠,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本次校注以明嘉靖刻本《苏沈良方》为底本,以1921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不足斋丛书》之《苏沈内翰良方》影印本为校本,同时参考其他相关医书。具体校注方法说明如下:
校勘原则:
谨依底本,但底本明显有误,或其义难通者,据校本择善而从。凡原文中有脱、讹、衍、倒、疑义之处,均一一补、改、删、乙正、释,并出注说明。
校勘方法:
原书为竖版繁体字,现简体横排,加标点;以对校为主,兼用他校,谨慎使用本校,理校尽量不用,如有使用,须提出旁证。
文字:全书据《简化、繁体、异体汉字综合字表》通作国家规范简化字。异体字无论通作异体,抑或主、异体错出,古今字、俗体字讹误,甚至笔画小异字书无说者,据《汉字综合字表》《汉语大字典》统改作主体,不出注,如“差”和“瘥”、“内”和“纳”、“傍”和“旁”、“
”和“煅”、“
”和“硬”等;通假字无论通作借字,抑或本、借字错出,借字一般皆改,出注、出书证;中药名称,或作异名,或写刻作别字而非异体字者,如“射(麝)香”“葳(威)灵仙”“
(朱)砂”“紫苑(菀)”“薄苛(荷)”“诃
(黎)勒”“括(栝)蒌”“
(槟)榔”“川
(楝)子”“土
(瓜)根”“班猫(蝥)”“牡砺(蛎)”“白芨(及)”“芎穷(
)”“黄
(芪)”者,均据《中药大辞典》、参酌《汉语大辞典》改作正名;校语中论某字致误原因,如形近而讹等,非繁体不能观其变,故在校语中此类情况使用繁体,旁置括号内注简体;本书中“已”“己”“以”作“巳”,“丸”作“圆”“园”,“曰”作“日”,“人”作“入”等误用字,根据具体情况径改,不出注;文中“左”“右”指代上下文时,尽改为“上”“下”;书中原有大小字均予保留。若有大小字影响文意理解处,根据校本改正,并出注说明。









注释:
对个别冷僻费解之字词进行阐释;对个别人名、书名、药名进行阐释。
目录与方名:
底本目录与正文不同者,据正文改,不出注;底本方名有位于每方功用主治之后者,为统一体例,均提前至每方功用主治之前,作为该方标题;底本无方名三十一首方剂,本次校注均据方剂首段功用主治加方名,如“治×××方”“疗×××方”,并在目录及正文中用星号标明。
书中提及的犀角,现为禁用品,临证时需用他品代用。
《〈苏沈良方〉研究》集学术研究、临床运用及原文校注于一体,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苏沈良方〉研究》科学严谨,通俗易懂,对于中医药教学及临床运用、中医爱好者的学习等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苏颂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管成学教授的指导,得到了广东省苏东坡学术研究会会长苏炬辉夫妇的支持,得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崔为教授的帮助,且刘景源教授、管成学教授又在百忙中特为此书作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海涵指正!
苏 颖
2018年12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