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本书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1.3.1 逻辑结构

本书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问题以及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空白点,通过综合运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联盟”“风险管理”“系统科学与综合集成方法”等相关理论,试探性地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并从联盟整体视角出发,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防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由“联盟风险识别模型”“联盟风险评价模型”“联盟风险防控模型”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本书的具体研究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的逻辑思路逐级展开和推进的,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逻辑结构

1.3.2 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并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其次,分析了本书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这为后面章节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宏观指导;最后,指出了本书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综述。在本章中,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联盟”“风险管理”“系统科学和综合集成方法”这四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本书后续章节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3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总体架构。在本章中,首先,从“项目管理”视角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及其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借鉴“一般风险管理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该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控”三大模块;最后,简要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的HWME模型”和“基于Multi-Agent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以上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总体架构的研究,为本书后续研究界定研究对象及范围,并提供了研究思路。

第4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识别模型。在本章中,首先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识别”的含义和基本原则;其次,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及其识别行为复杂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综合集成方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识别模型”;最后,运用以上综合集成识别模型,结合调查数据,对国内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进行实例分析,得到了该联盟的一个具体包括“产业政策变化”等24个变量的风险因素体系,同时也验证了该识别模型的合理性。

第5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评价模型。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评价的“模糊性”和“灰色性”特征,并据此选定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理论作为构建联盟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第4章的联盟风险识别结果,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一般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通过引入“点灰度”和“广义三角模算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进行组合赋权,构建了联盟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所构建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国内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防控模型。在本章中,首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概念模型”;其次,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诱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联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六个方面;再次,在借鉴裴斐和尹学群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以及“联盟风险诱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一个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模型;最后,分别对联盟风险防控模型的六大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相应研究,尤其是对于该模型核心要素——“联盟风险防控内部措施”的深入研究。

第7章,本书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本章首先对本书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次,提炼了本书的创新点;最后,结合本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展望,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赖馨正:《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及运行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1月。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北京,http://www.people.com.cn/zc/1999/08/082501.html,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0日。

[3] 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8/W020090811557426019075.pdf,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5日。

[4] 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8/W020090811557426329023.pdf,访问日期:2010年11月25日。

[5] 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行为》,《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第24~26页;邓龙安:《企业技术联盟与主导设计技术的形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8期,第89~92页;Dastk,Teng B S.,“Control and Risk in Technology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rganization Studies,2001,22(2):251-283;Chan S H,Kensinger J,Keownal Martin J D.,“Strategic Alliances Creativ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46(2):199-221;曾德明、彭盾、张运生:《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创造解析》,《软科学》2006年第3期,第5~8页;Santoro,M.D.,Gopalakrishnan,S.,“Relationship Dynamic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nd Industrial Firms:Their Impact on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163-171.

[6] Gomes-Casseres,B.,“Joint Venture Instability:Is It a Problem?” http://www.alliancestrategy.org/PDFs/BGC%20JVSurvival%20CJWB87.pdf,访问日期:2011年1月3日。

[7]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年第5期,第3~10页。

[8] 温平川、蔡韵:《政产学研资创新体系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4期,第93~95页。

[9] 张平、樊胜利、李秀芬:《合作创新风险的测评方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第74~76页。

[10] 刘荣、汪克夷:《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科技与管理》2009年第4期,第132~135页。

[11] 朱鹏飞、尚玉莲、张雪婷:《基于广义三角模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8卷第3期,第72~75页。

[12] 钟嘉鸣、李订:《粗糙集与层次分析法集成的综合评价模型》,《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第4期,第126~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