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基于考夫曼校园计划的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跨学科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概念大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逐步得到应用,20世纪70年代迎来跨学科范式在科学研究与大学教学等活动中的大发展。[17]“跨学科”实际指“跨学科范式”或“跨学科方法”。跨学科范式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美国国家科学院2005年发布的报告《促进跨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发现了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四大“驱动力”:(1)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复杂性,探究过程需要跨学科研究范式;(2)研究者的探究不再局限于单门学科问题,渴望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问题;(3)当人们解决社会问题时,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需要采取跨学科范式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以获得合理的策略;(4)创造革命性见解和再生型技术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在交叉学科领域实现。[18]因此,跨学科范式不只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也不只限于单纯的学术探究,而是横跨科研、教育、政策和商业等多个领域的人类活动。跨学科范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以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9]虽然跨学科范式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至今,学界对跨学科范式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来自学科领域和不同职能部门的人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学术背景出发,提出多种对跨学科范式的不同理解。例如,文献中常见的表述,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范式与方法、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范式与方法、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范式与方法等,都与跨学科范式有着相近的含义。“跨学科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不同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校园里的不同院系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同一个研究团队中的成员都对跨学科研究持不同见解”。[20]鉴于跨学科范式的表述和理解的差异,许多学者都进一步比较过多学科、交叉学科、超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异同。此外,还有反对跨学科范式的声音,如学者瓦森斯多(J.N.Wasserstrom)在《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曾经抱怨道,跨学科范式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大学致力于此毫无意义”。[21]虽然有批评者指责跨学科范式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还是有一些定义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广泛认同。《现代汉语词典》对“跨学科”的定义是“属于、关于或涉及两门或多门学科的,学科间的”。[22]跨学科范式既广泛应用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应用于跨学科的教育活动。跨学科研究是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快问题处理进程。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往往宽泛与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因此,跨学科范式以多门学科为依托,以整合知识、方法与技术的范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完成对事物的意义建构和寻找最恰当的行动。[23]

理解跨学科范式的核心是“整合”(integration)。整合的字面意思是“成为整体”。在跨学科语境下,整合是一个进程,通过整合,两门或多门学科的思想、资料和信息、方法、工具、概念及理论得以综合、联结或融合。[24]整合是跨学科工作的目标,它是跨学科范式的核心,因为整合致力于应对复杂情况的挑战。强调跨学科整合的学者指出,越来越多的文献把整合与跨学科研究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他们注重形成以跨学科理论为基础的特有研究与教学过程,注重描述如何决策与行动。[25]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科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与教学的社会化运行模式,这使得每个学科都是相对独立与自洽的。因此,各个学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概念模型,要进行整合是相当困难的,开展学术交流也有一定难度。“各自为政”的学科范式虽然能够促进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激励和评估,却可能阻碍跨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26]倡导跨学科范式,目的是让研究者与教师逐步达成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共识,平等地对各个学科对于同一问题的认知与处理进行协商,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影响跨学科范式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际交往因素、个人因素、物资环境因素、社会和政治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27]因此,在进行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尽力避免对跨学科整合的消极影响。

二 跨学科教育

当今世界,新兴产业和职业层出不穷,大学的专业教育根本赶不上社会职业发展的速度,而新兴产业和职业往往产生于传统职业、传统专业的交叉领域。因此,大学应对的策略只能是开展跨学科的教育,从此,跨学科教育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本科教育,学生都在不断形成自己的职业取向。由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不确定的,大学教育已没有必要按照特定的学科、专业和职业进行学生的培养。所以,大学跨学科教育成为必然。跨学科教育不仅能够通过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大学生逐步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把他们培养成面向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大学跨学科教育是运用跨学科范式解决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大学跨学科教育是对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深层解构与变革,并与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其鲜明特点是:首先,教育目的革故鼎新,瞄准未来新兴职业的不确定性和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其次,课程与教学内容具有复杂的交叉性,强调现实问题导入和解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28]大学开展跨学科教育需要突破现有普遍存在的院系建制,探索建立适合跨学科教育的跨院系“外延型矩阵”、跨校区“三级构造”和跨校际“虚拟知识联盟”等外延型跨学科组织。[29]

大学跨学科教育也是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新模式。[30]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问题的需要,知识生产和传播正在经历一场范式转变。[31]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相一致。因此,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应对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大学广泛兴起。《促进跨学科研究》调查显示,美国大学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不同层次。[32]

三 创业教育

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创业”本身。创业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现象,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33]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者被认为是:(1)开展创业活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即执行他们的特定任务以及按照他们的方式行动;(2)经济变革的代理人,即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之带来经济系统的改变;(3)具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即他们有自己的心理、个性以及个人特点。[34]创业是一个走向成功或失败的过程。成功的创业者,既不断生产创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也不断生产新产品知识。众所周知,创业是一项复杂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创业过程最具挑战的地方就在于过程的风险性与不可预测性、动态性与模糊性并存。一般来说,创业过程分共分为五个阶段:创意产生、机会评估、计划、公司成立/启动和成长。[35][36][37]还有研究认为,创业是一种社会现象,包含两个核心概念:供给侧和需求侧。创业的供给侧是个人动机推动创业,而不是因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所作出的响应;创业的需求则关注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外在需求,以社会动机促进和刺激创业活动。[38]因此,创业活动既要有个人动机推动,也要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外在需求,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这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创业”活动内涵的丰富多样性导致了学术界对“创业是否可教”问题的广泛讨论。[39]人们把创业教育分为三种:关于创业的教育、为了创业的教育以及通过创业的教育。根据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创业的有些方面可以教,有些方面不可以教。[40]例如,创业知识和企业家特质是可以教的,[41]但是,创业者的冒险精神和独创能力是很难教的。[42]然而,世界各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创业教育能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因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理论上探讨“创业是否可教”已没有现实的必要性,应该进一步讨论创业教育教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方法去教?[43]创业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关注的是科学地设计创业课程与教学,加强创业教学法研究,探索基于行动的教学方法。[44]

本书聚焦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呢?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利用课堂内的创业课程和课堂外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教育。由于创业活动对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需要,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采取跨学科的教育范式,突出创业精神养成与基于某些产业知识理解的创业认知;高校创业教育强调创业机会识别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的勇气、灵活性和适应性、团队组织和领导能力等的培养。[45]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多种多样。一份调查显示:“理解创业精神和培养创业心态”占26.3%,“有利于培养未来的中小型企业主”占18.7%,“提供另外一种生涯路径”占17.5%,“激励学生”占14.3%,“培养可迁移的技能”占12.2%,“创建创业文化”占4.4%,“创造价值及创建企业”占4.4%,“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占2.2%。[46]

四 跨学科创业教育

跨学科范式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与教育活动的实然趋势。由于创业活动对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创业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顺应着跨学科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目前,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均认识到“跨学科创业教育”(Interdisciplinar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术文献中也时有提及这一术语。但是,什么是“跨学科创业教育”,却鲜有文章讨论。探讨大学阶段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必须承认创业或创业管理是一门学科或专业。事实上,从1968年百森商学院开设第一个创业本科方向开始,创业学科或专业建设便开始;1991年,《创业:理论与实践》杂志出版了一期创业理论研究专刊,为创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47]至今,创业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研究领域,已经拥有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杂志和出版物,不断推出与创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48]大学里创业系和创业学院的设置,已经从本科层次发展到硕士和博士层次,甚至一体化的创业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创业学科已经成为商学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49]创业学科或专业必定是跨学科的,它既需要商科课程,也需要与专门化产业相关的课程。也就是说,创业学科或专业天然地要与其他学科或专业进行跨学科融合,可以通过课程加法、课程抽样组合、建设关联课程和设计整体课程等四种方式进行。[50]创业学科或专业需要从创业活动的本质属性出发,提炼创业理论和探索独特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创业学科或专业。

二是明确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主要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教育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强调“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个人经验的体验性;后者侧重于教育的理论性和学科性,注重学科新知识的生产,强调“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对日后从业活动的准备性。前者侧重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创业辅修专业或辅修课程,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培养,以保证学生既具有与产业或行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具有创业的精神与素养,并掌握基本的创业方法;后者侧重于专业教育的纵深推进,为后继的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实现学生的学科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学生既具有学科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具有从业的能力与素养,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创新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认为,大学阶段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是一种基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团队和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以满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跨学科创业教育当然包括跨学科创业教学和跨学科创业学习。跨学科创业教学是从教育者角度来思考和设计创业教学问题,例如跨学科组织形式、办学经费来源、跨学科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跨学科创业学习是从学习者角度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创业学习,例如团队学习、创业实习和参与学术成果应用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