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本书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以“两型农业”理论为指导,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复合 DEA 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测度和分解“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实证检验“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特征,并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多维度实证分析,为提升“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解决农业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政策建议。本书的总体目标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碳排放两个层面全面考察农业环境污染,并对各省份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碳排放进行科学测度。

(2)综合利用DDF+ML和SBM+ML等复合DEA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多维度评价。

(3)采用 GSBM模型和MSBM模型对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M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综合评价。

(4)利用Dagum基尼系数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 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

(5)综合利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本书通过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定量评估以及“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精准测度,能够使政府有效把握各省份的环境污染程度以及农业增长模式,为各省份制定农业节能减排,促进农业转型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识别“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实证分析“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可探寻促进“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实证检验“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特征,可全面掌握“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识别出“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来源,为政府实施缩小“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促进“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第二,有利于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现有文献在测度“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通常都在技术同质假设下,基于相同的基准技术集(生产前沿)评价全部决策单元。事实上,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种植业结构和农业制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具有显著的技术异质性。如果忽略不同地区生产技术的异质性,而将处于不同地区的省份置于相同的生产前沿下进行比较,可能会由于比较标准的缺失,扭曲“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水平,最终误导政策建议。本书充分考虑技术异质性,分别对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技术效率和“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综合评价,有效避免各地区在制定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时搞“一刀切”,有利于各地区结合本地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农业发展路径。

第三,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还属于物质投入推动型的增长,即粗放型的增长。我国的人均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禀赋相对匮乏,而且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农业增长方式不可维系。另外,我国农业的快速增长始终伴随着污染物的高排放。由于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和不当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已经全面超过工业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重要排放源。因此,如何在环境约束下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必然选择。本书在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因素,综合考察农业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各地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