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架构、重点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现状
军事制度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不断探索的科研课题。随着历史的进步,民国军事制度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学术界已发表的科研成果。在中国,早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文物和古籍中已有大量军事制度方面的记载。西周时期曾有《军志》、《军政》等兵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军事著述,《管子》、《荀子》、《商君书》等著作以及《周礼》、《左传》等文献,均广泛论及军队的组织编制、统帅机构的组织运作,军械、军需、军费管理,军法军纪的章制问题。《太平御览》、《新唐书》、《历代兵制》、《玉海》、《文献通考》中专设“兵制”,对于军事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清代,陈梦雷、蒋廷锡等在《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中专辟“兵制”部,共52卷,辑录了历代有关兵制的论说、艺文、纪事和杂录等。
民国时期军界学者先后编著出版了《军制学》、《军制学讲义》、《军制学教程》、《军制学概要》等与军事制度研究相关的著述,军方内部编印了一批与有关民国军事制度相关的军区体制、军制与动员、军事行政、政治工作、兵役、军事人事、军法军纪等方面的教材、讲义,[12]为民国军事制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民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著作中提出了国民党政权权力结构中军人领袖居于核心地位的观点,并列举了许多重要的国民政府档案资料作为实证;台湾学者张朋园、李国祁等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等科研成果对于军事变迁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进行了一定研究;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东华书局1977年版),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均对于军事组织结构作过一定探讨;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1930年版,下限至编遣会议),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刘凤翰《中国军事史》(英文版,下限为30年代)对于民国军事制度形成初期的历史均有叙述。
台湾法学学者李承训所著《宪政体制下国防组织与军队角色之研究》(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从民国体制上探讨国防体制与军队角色,对于国民革命时代、北伐初、中、后三期等时期的文武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论述;张瑞德所著《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对于战时国民政府军人角色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较高史料及史论价值,起到了开启海峡两岸民国军事史研究的新视界的作用;军事法学者陈新民所著《军事宪法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公司2000年版),则从军事法学的角度研究转型社会德国军事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从军事宪法面向探讨德国军事统帅权、国会监督和军人权利等议题,对于民国2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的普鲁士式军事现代化模式及其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外学术界已发表的科研成果。古希腊色诺芬的著作中已有对于军事组织、武器装备、教育训练和兵员补充等制度的记述。古罗马奥尼山德尔的《军事首长教令》、韦格蒂乌斯的《论军事》以及后来的一些军事论述中都论及军制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军事著作开始专门论述军事制度,如瑞士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专节论述了军事制度,强调建立良好军事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出建立征集兵员、组织预备队、成立总参谋部、维持民族尚武精神等制度。1845年法国拉给斯·马蒙编写了《军制要论》。以民国军事制度为个案的研究性著述十分缺乏,至今尚未形成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证性的系统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军事史科研成果有:军人出身的美籍军事史家刘馥博士所著《中国现代军事史(1924—1949)》(F.F.Liu,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1924-1949,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6。台湾有中译本,梅寅生译,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堪称民国军事史述中出版时间较早,且又最具史料和史论价值的史学专著。著者以曾在南京民国最高军事当局任职的经验,以可靠的资料为佐证,评述了涉及民国政府的生成背景、苏俄政党动员型体制和德意日军国主义体制的影响、以黄埔军人为代表的军人派系、军人集团的军事组织结构、军政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军人领袖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体制等重大问题,为研究同时代军人干政角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价值。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K.Fairbank)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在中国大陆出版后,以其精湛的叙述和新颖独到的现代学术观点,以及研究中较多地涉及到了同时期军人领袖蒋介石的军人独裁统治风格、中国现代化(主要是军事国防意义上的)发展、政治派系中的军人派系、军人干政等重要历史问题和学术评论,对于深化中华民国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著名学者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以及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蒋介石与蒋经国》(以上均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对于民国时代军人政变、德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引进及其绩效、军人独裁统治等重大问题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西方学者研究蒋介石的著述中当数黄埔军人出身的美籍史家黄仁宇的成果较为引人瞩目。其所著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以及《放宽历史的视界》(均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两书,以台湾“大溪资料”即蒋档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经济学等现代认知方法,以开阔的认识角度对于民国时期军人领袖蒋介石军事独裁主义的心理、编遣会议失败导致新军人集团大战的原因、军人政治作为中国历史一个特殊的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拓宽了上述问题的科研视野。此外,澳大利亚学者冯兆基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科研成果,以现代化为视角,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军人角色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民国时代的军事制度提供了借镜。加拿大学者陈志让在《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一书中,以“绅”和“军”的关系为透视点,通过“绅——军”到“军——绅”的权力结构变化,揭示了转型时代中国军人和士绅角色转换的原因和后果,对于北洋军阀的组织、制度、权力结构分化以及军人角色的分层有一定叙述。美国学者齐锡生著,杨云若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成果对于民国军事史中的军阀主义具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对于研究民国时代军事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二、研究重点及学术创新
(一)研究重点: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如此丰硕的中国现代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却几乎找不到有关直面民国时期军事制度研究的成果,所能见到的只是有关涉及到民国时期军事制度的片段性的、感性的、个别和零星问题的价值判断,而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具有大量实证资料证明的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民国军事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军事领导体制的类型与性质为何?民国时期的军人群体在转型社会初期究竟充任了何种角色?军人集团对于民国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军人集团在现代民族国家和社会中究竟扮演了何种制度角色?军人集团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又是如何?由于军人作俑民国时期的政权又是何种性质和类型?民国时期军人干政程度(层次)究竟是怎样水平?民国军事制度中的武装力量制度、武装力量管控制度、军事人事制度、党控与政工制度、兵役制度、军事后勤制度等等基本问题上,均缺乏深入的科学、理性的以及实证的科研成果。而国外学者虽然在军人角色(文武关系理论)的学理构建上取得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取得了大量的、丰富的世界性经验。然而由于受原始资料和政治文化特异性的阻碍,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民国时期军事制度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总之,通过追踪国内外学术界科研现状,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部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军事制度的学术专著问世。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书选择以民国时期军事制度为研究选题,以期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二)学术创新:一是研究方向新颖。至目前为止,在海内外尚未检索到以民国军事制度为选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因此本书作为科研成果具有填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研究及军人利益集团研究空白的学术创新意义。二是研究方法和视角新颖。本书以历史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融合了政治学、法学、军事学以及现代化理论、国家建设理论等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军事制度研究上升到一定理性层面来认知,使得较多的理论能够融汇于个案研究之中,提升了选题的学术价值。本书的学术创新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及现代政治和社会科学为指导,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化理论等学科的科研方法,力图摸索出一套运用于民国时期历史科学研究的新的方法型模。
第二,运用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性成果,系统分析了现代政党动员型政体产生的条件,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提出民国时代并不属于“党治”(即政党动员型体制)国家的观点,并且在国内外学术界率先提出了民国政府只是一个军人政权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开展了对于支持其军人政权的构成条件的研究以及对于民国政府文武关系上的特性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阶层分析方法,以大量实证性资料为证据论证了民国政府作为军人政权其形成的主要政治文化及环境生态因素。这一新认识否定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民国是一个“党治”(政党动员型)国家的学术观点,充分证明了其只是一个具有异质性的官僚军人政权。
第三,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第一次对于民国时期的南京政府进行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基本类型的归属划分,对其军人干政程度(层次)进行了科学的判定,填补了对这一时代历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并且明显拓宽了对于中华民国史的历史研究的科学思路。
第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现代化理论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地论述了民国时期军人政权的统治结构与统治风格,揭示了军人集团在转型社会初期的中国现代化变革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仍在继续仿行军事技物现代化这种发展严重失衡下的残缺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从政治科学的理论高度揭示了民国时期政治体制及军事领导体制选择的失误原因。
第五,以现代政治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为参照,通过对于后发展国家军事制度的选择、建设、运作及绩效的考察,在国内学术界率先提出了军人利益集团的现代军事专业主义和军人群体的半社会性及边缘化,以及军人政权的非现代性性质必然难以担当转型社会国家现代化发展领导精英角色和重任,这是现代政治和社会科学研究所证明的极为重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