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汉上易传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然而生活在春秋末的孔子,从卜筮入手,以“观亓(其)德义”为宗旨,首次把《周易》纳入学术视野,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文本成书、主要概念、符号系统、卦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和阐发,从而实现了《周易》话语的转变,由卜筮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以德占取代了筮占,《周易》由原来卜筮之书变成了一部内涵了博大精深内容的儒家哲学著作。《易传》成书是《周易》儒学化的重要标志。《易传》虽然未必是孔子亲作,但它与《论语》一样,代表孔子的思想。就解《易》方法而言,《易传》偏重义理兼顾象数。所谓象数方法,即以象数解易。《周易》有一套独特的阴阳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就是卦爻象。按照《系辞》解说,卦爻符号不仅是人们用于占筮的标记,也是系辞的重要依据,即《周易》成书,先有卦爻符号,后有文辞,文辞依易象符号而作,这就是所谓的“观象系辞”。 既然卦爻辞本于卦象,表达卦象的意义,那么理解和诠释卦爻辞,则必须揭示文辞背后的易象符号、探寻象辞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观象玩辞”。所谓义理方法,即以义理解《易》,是用现成的儒家理念解说《周易》文辞,或借《周易》文辞阐发出儒家的人文精神。依《系辞》之见,与天地合德的圣人之意,深奥玄妙,用语言无法穷尽,故圣人用模拟世界万物而画出的阴阳符号可以尽意,即所谓“立象尽意”。此“意”是“立象”之根本,“象”以“意”而立,以象尽意是《周易》解释的终极目标。由于《易传》本身包含这两种解易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了易学史上象数和义理两大不同的治《易》之路向与方法。

汉儒易学解释,以探求《周易》文本固有意义为目标,运用训诂兼顾象数方法解释《周易》。就其象数而言,他们以《易传》所提出的“观象系辞”和“观象玩辞”为据,笃信《周易》中每一个话、每一个字并非圣人随意而作,皆源于象。这是汉儒所理解的“观象系辞”。既然《周易》文本是“观象系辞”,那么,联系训诂,以象解释《易》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成为他们易学解释的诉求,即他们所理解的“观象玩辞”。然而,《周易》作者并非以“辞”“象”一一对应而作易文本,即用已有的卦象不可能融通易辞。为了化解易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矛盾,他们极力张扬象数符号在卦爻辞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开显《周易》文辞背后的象数,不遗余力地探求其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除了继承以《易传》象数解易之方法外,又多发明象数:或根据推演《说卦传》现成的八卦之象,以增加象的数量,即所谓的“以象生象”;或改变取象的方法,如互体法、卦变法、纳甲法、爻辰法、升降法、旁通法、爻体法、消息法等皆是取象常用的方法,如王弼所言“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周易略例、明象》),即所谓的“象外生象”。若数之不足,则又取五行之数、九宫之数、纳甲之数、历律之数等,即求数于《易》外。

与此相反,以魏晋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易,从《易传》“立象尽意”出发,关注的是《周易》文本的意义(或称义理),认为象本于意,辞本于象。故卦爻辞的作用在于说明卦象,卦象的价值在于它彰显《周易》的意义,解释《周易》的目的不是揭示系辞根据,更不是解说《周易》的文字意思,而是通过解读易辞,把握卦爻象符号,最终追求圣人之意。宋儒虽然解释易学所用的资料不同于王弼,王弼以老庄解《易》,宋儒以儒学释《易》,但是无论在解释其目标,还是解释的方法,与王弼一脉相承。即他们不同意汉儒把揭示文辞背后的象数符号和解释文字意义作为易学解释的目的,反对过分夸大象数在《周易》文本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解释出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反而掩盖或者背离了易作者的思想。宋儒将玄学易的意象关系转换为理象关系,认为理是无形的、抽象的,是宇宙之本。从先后言之,先有理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理和象的关系又是不分离的,二者是显微、体用、动静的关系。因理无形,故可因象以明理,假象显义。“理见乎辞,可由辞观象”,有象后有数,可以由象知数。故得其义象数在其中矣。基于此,宋儒在恢复儒学道统的背景下,提倡以理解《易》,以心解《易》,以史证《易》,其旨开显易学当中的圣人之道。当然,宋儒反对汉儒象数,不是不讲象数,相反,而是把象数置于义理之下,以象数作为工具,阐发义理。宋儒的象数,不是汉儒的象数,其内容主要指图书之学、先天后天之学、太极图之学等。元明易学主要沿袭了两宋易学传统,则属于“宋易”;清代易学重训诂与考证,则以恢复汉易为旨归,故属于“汉易”。

素有“五经之首”“大道之原”之称的《周易》,经过历代学者的阐释,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易学文化之流,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民俗、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不仅如此,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东亚、东南亚乃至整个华人世界,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易学中的三才之道、变通趋时、阴阳交感、居中守位、自强厚德、进德修业等思想观点在现代的管理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为了深入开展对古代经典的学术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服务于当下多元化经济发展和新文化建构的需求,我们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着眼于象数、义理、训诂三个层面及其易学特色和影响力,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等典籍中选择了15种易学名著为整理和研究对象,邀请国内几十位著名的易学专家组成学术团队,保证了此丛书水平达到预期效果和按时完成。对于这些经典加以整理和研究。每一本易学名著由“导读”和“校勘”两部分构成。“导读”,是总论性质的文字,既有一般常识介绍,又有一定学术性。内容方面,在陈述古人易学观点的同时,重点反映当今包括自己成果在内的研究成就。“校勘”是选用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对易学名著进行点校和校勘,力求尊重文本,不随意改字,文字确有不同者和错误者,以“注”的形式处理。力图通过对这些易学名著的整理与导读,客观地再现易学发展的全貌,为学术研究者和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参考。

华龄出版社社领导高度关注本丛书的出版,从选题立项到出版,给予大力支持。诸位编辑在丛书策划、出版推进和编辑等方面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谢忱!

林忠军于山东大学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