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百五十,四百六十……一千,一千一百……二千,二千二百……三千,三千一百。OK, No.30.」手起鎚落,結果以港幣三千一百元成交。
這是一九九一年底某酒店內一個郵票拍賣會中,一則歷史明信片的拍賣叫價情況。本來底價四百元,四十至五十年代舊日香港的十張街景相片,成交價連佣金竟然是底價的十倍,並出現在郵票拍賣會上──香港歷史圖片的確有價。
記起區域市政局一九九二年於三棟屋博物館舉辦的「香江飛鴻:二十年代的明信片」展覽,參觀人數打破歷來展覽紀錄。當時主辦當局選出十五張精品,印製成場刊畫冊三千本,不消一星期全數售罄,再版五千本亦於一個多月後沽清。
原來香港收藏歷史明信片的熱潮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已成氣候。當時約六十元一張,幾年後已升值達二百元,到了二○一一年則被搶高至逼近千元甚至二千元以上。就以二○一○年在eBay網站一幅三十年代高空相片(跑馬地、銅鑼灣及灣仔一帶),由U.S.$0.99起標至最後以U.S.$1,111成交。二○一四年新紀錄刷新,一張石塘咀相片以港幣二萬二千元於eBay成交。
明信片誕生於一八六九年,源起奧地利,香港則早於一八七九年便有明信片。明信片題材廣泛,但主要是印上當時的風土人情或獨特建築物等。這些景物往往是當時唯一的視覺上的紀錄,它們在當時是真實的,但是由於年代湮遠,現在看來,便帶有疑幻似真的趣味,從中可啟發思古幽情。
明信片或相片不但使人覺得是一個歷史片段,而且是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簡直可以媲美富人的「古玩」。事實上,它們可算是「紙上古董」,這些明信片或相片流傳在世上已超過數十年甚至過百年;一件事物能保留得這樣久遠,必定有賴那些有心人妥善收藏,不然它早已人間蒸發。
明信片的功用是傳遞訊息,想不到,經過若干年後的今日,它們竟成為可抵消通脹的另類投資工具,兼且作為研究歷史及消閒的幽雅珍藏。
往時,在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經常舉辦賣物會(Fair)(如在倫敦舉行的Bloomsbury Fair),一英鎊以下隨時可以買到心愛的明信片或稍便宜的相片。但時至今日,明信片及相片不但叫價昂貴,貨源亦漸見疏落,因為蒐集的人愈來愈多,不但本港人士,就連外籍人士也加入收藏行列。(是否香港實在太受世界注目了?)
搜集明信片及相片有多種途徑:本地可往郵票社購買,但要講機緣,因為往往貨源有限;其次可透過拍賣(Auction),本港有多家拍賣行,如John Bull Stamps、Philachina、Zurich Asia、Interasia、David Feldman及Spink;或參加外國通訊拍賣(Postal Bid),如Stanley Gibbons。最直接的是與其他收藏人士交換或往懷舊店購買。
一九九三及一九九七年我與多位收藏明信片的朋友合著了兩本明信片集(《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這次中華書局建議做一本年輕一輩會感興趣的明信片集(一九五○至一九九○年代),我也覺得有道理,期望本書選取的明信片會令年輕人更有共鳴,帶給他們一段「尋找往日的旅程」。
張順光
二○一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