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伯子论文》一卷

魏际瑞 撰

按:魏际瑞(1620—1677),原名祥,字东房,后改名际瑞,字善伯,号伯子,江西宁都人,清初“易堂九子”之一,著有《魏伯子文集》十卷、《杂俎》五卷等。此书为清代古文话著作,偶而论及曲艺等。由魏际瑞撰,张潮编辑独立刊印。

《伯子论文》前有清初出版家张潮《题辞》,张潮认为:“古有诗话而无文话,即有之,亦不过散见于各篇之中,未有汇为一卷者。今宁都魏伯子集中独有之。三魏之集,合为一部,购者不易,读者亦难,余因特取此卷以行于世。”在张潮看来,古代文话多散见夹杂在文集之中,少有独立成书或成卷的,因此将魏际瑞集中专门论文的一卷别裁出版,称为《伯子论文》。张潮所指的是魏际瑞所撰《与子弟论文五十六则》,收录于魏际瑞撰、魏禧审订的《魏伯子文集》卷四《杂著》部分。张潮将其作为独立著述,收于《昭代丛书》之中。《与子弟论文五十六则》文末原有魏禧跋语,《昭代丛书》未收,现录于此,其文云:“叔弟冰叔曰:‘篇中所论为文之法,皆于人情、物理最近最平处触悟而出,信口说来,毕成妙解,他人俱从规矩生神明,吾兄是从神明生规矩也。要知人情、物理即是文章。’”

魏禧指出,别人论文是由规矩入手而追求神明,魏际瑞论文是“从神明生规矩”,高屋建瓴而又具体细微。《伯子论文》对文学传统既有认同,也不拘泥。既赞同传统文学观念中由规矩而生变化的观点,也强调不从规矩入手同样可以生成变化,自合规矩。这对破除文学程式化创作有积极意义。魏际瑞将诗、文要素归纳为情、事、景,认为情为根本。受明末阳明心学影响,他强调“作文贵有本心,有良心”。认为文章以意为主,特别指出庸人传记、祭文、墓志等应酬文体的撰写,应“另立主意议论,似借此人事实点缀吾文”,此系针对明清应酬文字泛滥低劣而发。魏际瑞认识到秦汉文章质朴、自然的一面,他以名帖的败笔、古琴的焦尾比喻古文的“累句”“涩句”,主张“存瑕”以免伤气格,反对据后世文法去删改。指出后世文章“佳语佳事太多,如京肆列杂物,非不炫目,正为有市井气”。在繁简论上,《伯子论文》反对唐宋以来唯简是从的文章学审美倾向,指出文章有的宜简,有的不宜简,这与清初顾炎武的文论相呼应。《伯子论文》的言说基于人情物理,长于类比。如形容南曲与北曲的区别,用南风与北风、六朝与汉魏、酒与水的区别等六个类比进行说明。又以画论文,如“画家丑须极丑,容不得一笔俊,俊亦不容一丑,文章亦然”,均便于读者理解。

在《与子弟论文五十六则》天头处有数处评语,张潮编辑《昭代丛书》时删除。评语均为魏际瑞亲友所评,如“南曲如抽丝”一则评语:“彭躬庵云:不但论曲,并唱曲之理,无不入神。”“仙人之术,何难治疾”一则云:“季弟云:欧不似韩,苏不似欧,可以见矣。”“本欲提起至天”一则云:“叔弟云:奇论。推之子产,赂伯石、焚载书,亦真识得此理。若王猛于桓温,便是半天跌下矣。”

《伯子论文》多附于丛书之中流传,有《昭代丛书》乙集本,《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第156册据之影印,又有《文学津梁》本等。钱基博《国学必读》卷上《文学通论》选录有《伯子论文》九则。整理本则有《历代文话》点校本。目前对魏际瑞文话的影印、整理工作皆据《昭代丛书》整理出版的《伯子论文》,而魏际瑞文集中原有的《与子弟论文五十六则》则未被直接影印或据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