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话叙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惺斋论文》三卷

王元启 著,王尚珏 编

按:王元启(1714—1786),字宋贤,号惺斋,别号祇平居士,嘉兴(今属浙江)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摄福建将乐知县,未几,以诬罢去。后讲学于福建、浙江、山东、河南等多地书院。有《祇平居士集》《读韩记疑》《读欧记疑》《史记三书正讹》《史记月表正讹》等著述。王元启学兼汉、宋,以宋学为主而不废汉学。翁方纲称:“凡嗜学多文之士,知考订者,辄多厌薄宋儒以自喜,今日学者之通患也。先生博极群书,勤考证、工文词,而笃守程朱之旨,终身勿贰,诲人勿懈。若先生者,可谓真儒矣。”[22]王尚珏,字若农,监生,官西林(今属广西)知县,王元启之子。王元启著述多由尚珏编辑而成,据王昶记载:“若农尊人元启,通经术,兼擅古文,而日久丛杂,尚无定本。若农从予南昌,尽发所藏,编次而收录之,为《祇平居士集》若干卷,颇完善。”[23]《惺斋论文》亦由王尚珏编成,乃尚珏据其父时文批语、《示儿帖》、《示学者书》等文献编选而成,这在书中有明确记录。如书中附有《示儿帖》,有王尚珏小字注云:“尚珏所得手帖颇多,戊辰一帖,久经录入文集。现在行箧所存,唯近岁四五帖,今并附录于此。”其他如《论作法》部分,多由论文书信构成,有王元启乙丑四月《与朱甥信书》、壬申《萧又骞寿序》、丙子《与萧聿修书》、丙戌《与邓骥书》、癸未《曹州重华书院示学者书》等。

本书为清代制艺话著作,先论读书法,再论时文作法。王元启强调读书有疑,主张细读,提出用“抽添倒换”之法,以深入体会原书用字用句之所以然。又举《史记·刺客列传》《五代史·伶官传论》等为例进行讲评。名为读书法,实则兼有文章评点性质。作法部分对审题、开篇、结尾、转载、脉络等皆有论及。

王元启对于读文、作文,均强调“界画”的重要,这是本于时文的文体特色而提出的要求。其称:“一切古文,亦须从先后界画上看起,勿便讲求高妙。界画上看得分明,则行文时自然出来有法。”要求古文写作注意界画,这是典型的“以时文为古文”之法。但他也认识到既要界画分明,也应脉络贯穿,强调把握全文的筋骨脉络。因此,王元启将“接”与“转”视为掌控行文变化的密钥。“接”是一意相承,“转”是两意相承。在他看来,“文字之妙,只一‘转’字尽之”,“文章胜处,全在于转。转处须以片语抵人千百”。“接”与“转”的运用也正是对行文线索的合理处理,对此,王元启说:“仆尝论作文须如线索上走,虽极意腾挪,往复尽变,总不离此线索之外,乃为神构。”

《惺斋论文》提出“窘”“复”“乱”为文章弊病:“文字中有一窘处、复处、乱处,便不是佳文。”具体而言:“他有上句,又会得生出下句,此是不窘。然将下句比较下句,却是两层意思,此是不复。虽是两层意思,却又俯仰相顾,而先后惬适,此之谓不乱。”不窘、不复是指文章内涵丰富,不窘迫,下句与上句意思不重复。不乱是指文意层层照应,安排合理,前后协调。八股文多由六股或八股构成,围绕文题,反复论述,难免文意重复、窘迫,此处显系针对时文特点而言,王元启认为“能不窘、不复、不乱,佳矣”。时文重审题,王元启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有论虚窘题、枯寂题、记述题、辨论题、排句题、长题、搭题、割截题、连章题等。

王元启有着多年的书院教学经验,长于讲授,书中经验多得自日常教学及自己写作体验,《示儿帖》云:“我本从村教书出身,汝看书有疑,只顾来问。”又云:“凡我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由与学生讲论辨难得来。”故其论文往往生动、形象,常以书法、绘画喻文,如称:“文字与书法无殊,必须要讲仰覆向背之势,方使意脉清澈,而文澜亦有起伏之观。”认为论文与画家画树类似,枝节都要弯曲,不能有一直笔等。他又从看戏中悟出文章要曲为布置、不宜径遂直前等,类似通俗易懂的讲解,与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关。

是书有乾隆年间《惺斋讲义》本与《惺斋先生杂著》本两种版本。整理本有《历代文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