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脱贫之路](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00/37550500/b_37550500.jpg)
教育成就未来
马卫民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如今,在海原县这片辽阔的大地上,这句话已经变成现实,许许多多的寒门学子通过“十年寒窗”,纷纷走出家门,踏上一条通向幸福的阳光大道。
在海原县,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我看到的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
扶贫先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海原县紧紧抓住教育扶贫的政策支持,紧盯实现“教育脱贫一批”目标,坚持“扶持到户、资助到生”“精准扶贫、不漏一人”的基本方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引进新鲜血液,基本消除了因学致贫现象,逐步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近几年来,海原县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切实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全部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文件要求,积极落实自治区、中卫市关于控辍保学工作精神,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海原县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依法控辍、管理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情感控辍”的总体思路,确定控辍保学工作目标,建立“七长负责制”(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师长),实行“双线控辍责任制”(县、乡镇、村党政一条线,教体局、学校、教师一条线)。使近3年辍学的795名学生全部重返校园,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100%,确保了海原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了“脱贫先脱愚,扶贫先扶志”。
在国家惠民政策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海原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在阳光下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大山里飞出了金凤凰
20世纪70年代末,确切来说是1979年高考之前,一个叫田成龙的农村孩子,在宁夏全区的化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件事在当时的海原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我记得很清楚,《宁夏日报》记者专门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是《大山里飞出金凤凰》。后来,田成龙被直接保送上了宁夏大学化学系。我和田成龙同级不同校,他是海原中学的学生,我是海原县西安中学的学生。1979年,我参加了高考,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分配到海原县回民中学当老师。
回忆往事,我对“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如今,在海原县这片热土上,千千万万个像田成龙一样的“金凤凰”,通过学校教育这样一个平台,展翅飞向神州大地,飞往大江南北。
观察如今海原县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得出这样一个启示:没有教育的巨大变革,就没有海原欣欣向荣的今天。
41年前,我考上大学时,我的家乡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使用的都是煤油灯。现在的家乡几乎找不到当年的影子。父老乡亲不仅日子越过越好了,内心世界也变得宽阔了。变化最大的不是口袋,而是脑袋,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相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变化。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人生的追求,成为农村变革的内生动力。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帮扶、影响下,新时代农民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精神世界。
在我的老家菜园村,越来越多的乡亲已经改变了观念,不管日子是好是坏,他们都坚持把孩子送进学校。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唯有知识能创造孩子的未来,再苦不能苦孩子。
走进书声琅琅的菜园小学,看到一张张充满稚气、灿烂如花的小脸,我的内心无法平静。这个我曾经上小学的地方,如今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排排整洁的校舍拔地而起,气势壮阔。各种功能室应有尽有,远程教育、优质教育的资源配置非常齐全,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雨露。
遥想我的小学时代,一股辛酸涌上心头。十几个灰头土脸的孩子挤在一孔十几平方米的箍窑里,土窑洞、土桌子、土凳子,里面坐着一群土孩子。箍窑里光线阴暗,特别是遇到阴天,连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楚。
几十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海原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海原县坚持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向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倾斜。几年来 ,共投资5.1亿元,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实施“互联网+教育”网络扩容提速工程,并配齐教育教学设备,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有效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在改善教育硬件设备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走进史店乡中心小学,一栋漂亮大气的三层教学楼映入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教室、阅览室窗明几净,设施完备。
史店乡距离县城仅有5公里,原来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质量不高,村民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上学。一个孩子到县城读书,房租一年最少需要2000多元,加上大人陪读,一年下来一个家庭花费近万元。2016年,在教育部门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史店乡中心小学新建的三层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强了师资队伍、配齐了教学设施,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的问题。
夏风浩荡,阳光明媚。
在贾塘乡中心小学的录播室里,一堂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主题班会正在热闹进行,穿着整齐、坐姿端正、戴着红领巾的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和老师热情互动,这便是近年来海原县推行“互联网+教育”网络扩容提速工程在贾塘乡中心小学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们的这个录播教室是2019年投入使用的,使用以来,效果很不错。实现了教学数字化,让我们这些老师在录播过程中容易发现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小学的老师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其他的老师是如何教学的,甚至在录完后,还可回顾课堂发现问题在哪里,效果在哪里,我觉得数字化在教学应用中非常实用。”
从一根粉笔到电子白板,更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从教40多年的蒋正学老师,曾经参与起草了学校的10年规划,如今这位已近花甲之年的老教师不仅看到曾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也见证了海原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蒋正学老师说:“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梦, 当时起草的10年后或者5年后,有各种功能室,像音乐室、电子琴室、科学实验室以及录播教室等等,不到10年都实现了,我们的梦想也实现了。”
在海原县广阔的乡村,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农村孩子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
不断配强配优教育设备和教师队伍,让农村的孩子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条件。现在每个小学都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活力四射的青春气息。教学楼上,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堂不一样的活动课,有跳舞的、演讲的、绘画的、写书法的、做手工艺品的,原来几乎空白的“小三门”和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按照孩子们的说法,以前我们没有条件,看到城里的孩子学舞蹈,我们很羡慕, 现在我们有专门的舞蹈教室,有专门的舞蹈老师给我们教舞蹈,舞蹈老师教我们的所有舞蹈我们都很喜欢,都能学会。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通过海原教育人的不懈努力,海原县教育事业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展现出学前教育由小到大、义务教育由弱到强、高中教育稳中有进、职业教育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从无到优的良好态势。海原县教育优先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在开创着美好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金凤凰”,从海原的深山沟飞了出去。
丁成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宁夏海原县树台乡红井行政村刘河自然村的一位普通女孩。
她的母亲很早离世,父亲再婚,全家仅仅依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要是以前,她的命运是只能和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相伴一生。然而,幸运的是她赶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依靠“两免一补”政策,她没交一分钱的学杂费就顺利度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来她考入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又享受着学校发放的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再后来进入大学考上研究生,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解决了她的学费问题;上大学第二年她家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户,政府的各种扶贫项目不仅解决了全家的生活问题,中卫市“离土计划”助学政策,每年还资助5000元,帮助她完成学业。就这样,她一个偏远山区的女孩子,乘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东风,从大山里飞了出去,变成了美丽的金凤凰。
现在,她的两个妹妹在海原一中上学,享受每年人均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每年人均800元的免学费政策,弟弟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享受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和“两免一补”政策,沐浴着党的惠民政策茁壮成长。
丁学秀的成功激励着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把上学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也影响着村里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不再认为读书无用了,而是不管怎样孩子必须要上学!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特别对丁成秀这样的贫困家庭而言,读书是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途径。正是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他们才有机会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海原县紧紧围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的总体要求,坚持“扶持到户、资助到生”“精准扶贫、不漏一人”的扶贫方针,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一免一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职业高中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大学生燕宝助学金、“离土计划”等资助政策,助力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真正实现了“教育脱贫一批”目标,仅树台乡就有1454名大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218人次享受中卫市“离土计划”每年5000元资助金。同时,利用燕宝助学项目为域内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生每生每年资助4000元(共4年);利用“厚德慈善”助学项目为考上三本的大学新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为一本、二本、三本预科生一次性资助2000元,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成就人生梦想。
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海原县李旺镇李旺小学坐落于银平公路西侧,清水河自学校东侧潺潺流过,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4名,教师21名。学生主要来自李旺行政村下辖的9个自然村及老街居民。
校园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改造前,学校有砖木结构校舍1152平方米。根据李旺小学无法扩征的实际情况,2014年底,经海原教育局多次现场测量,计划将学校现有砖木结构平房全部拆除,利用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进行改扩建。
2015年,海原县教育局争取到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资754.66万元,新建校舍3840.2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867.8平方米、综合楼809.6平方米、教师宿舍及餐厅1162.8平方米,均为框架二层。2016年,投资156.5万元,新建150米塑胶操场、校园硬化、供暖改造、室外管网、围墙、大门、厕所、强弱电等附属工程。投资109.5万元,配置安装触控一体机13套、50座计算机教室1个,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科学实验室及仪器、综合实践活动室各1个、图书7300册、教师办公电脑21台等教育教学设备。
如今的李旺小学校园旧貌换新颜,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综合实践等功能室设备齐全,成为银平公路边最漂亮的建筑。走进校园,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树木、书香校园文化的布置,使整个校园壮观大气,彰显出育人功能。每当经过校园,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力量的不断壮大,学校先后荣获中卫市书香校园、中卫市安全文明校园、海原县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承办了县级以上数学、语文等两次现场研讨会,海原县交通安全宣传启动大会1次,海原县爱路护路成果交流活动1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系统(海原县、同心县)观摩交流活动两次。
海原县凭借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东风,以打造一流农村学校为目标,以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为契机,抢抓机遇,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李旺小学的变化只是农村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今,乡村学校的一系列巨变,一座座朝气蓬勃的学校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 在。
随着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在海原县,有许许多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逐渐摆脱贫困,实现人生理想。
在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学生食堂里,我目睹了孩子们正在享受的“营养午餐”。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如今,海原县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却能享受到真正的免费的午餐,而且还是营养午餐,孩子们顿顿都能吃上肉。
关桥中学校长李克俊告诉我:“海原县农村学校的孩子都享受营养午餐,早餐一个鸡蛋,午餐按照要求合理搭配,突出营养菜谱,保证每顿饭都有肉。另外,对于建档立卡户、农村低保户、孤儿、残疾学生,县上每年还补贴1250元的生活费,让这些特困家庭的学生有饭吃、有学 上。”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对于拔除“穷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海原县,教育扶贫让贫困学子们享受到了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上得了学、上得起学、上得好学,教育扶贫正托起一朵朵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