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脱贫之路](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00/37550500/b_37550500.jpg)
老金脸上的笑容
黑占财
1
在第一次去见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户老金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从徐套乡政府给我的资料来看,老金名叫金正有,住在中宁县徐套乡下流水村,老两口都做过大手术,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户,而且夫妇俩都60岁左右了。老金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脱贫的。
沿撒布滩一路北上,水泥路还算平坦,七弯八拐之后,镇上的干部老杨带我来到了老金家,眼前的场景令我心酸。一排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部分墙体已经坍塌歪斜;正屋的泥顶变薄,屋顶漏水,沿着泥墙壁流下来几道深黑的小水槽;门窗早已变形,关不严实,大开着……由于屋里实在难以坐下几个人,老金只得拿出两条板凳,招呼我们在院子里坐下。而在我们的头顶上,罩着一块遮雨的塑料薄膜。
看到老金家的牛圈空空如也,我试探着问他:“喂头牛吧?育肥后出售可以增加几千元钱的收入。”老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老伴却在一旁应了句:“我们不喂牛!”语气还有点硬,似乎不容商量。
“那,喂养几只羊如何?”我还是希望老金家通过发展养殖,尽快提高家庭收入。“羊也不喂。”这次是老金拒绝了。声音虽然小,语气却同样坚决。
“那你们愿意喂什么呢?”“我们家,什么都不愿意喂!”一时间场面有点尴尬。当时天快黑了,我决定不再勉强老金夫妇,而是要尽可能多地和他们接触,找出他们拒绝喂养家畜的原因,再来“对症下药”,帮助增收。于是,相互留下联系方式之后,我们离开了老金家。
2
第二次去老金家,老金夫妇热情多了。老金端出板凳招呼我坐,他的老伴赶紧小跑去院子另一角,将刚蒸好的土豆用双手捧了一大盘过来,非要我们吃。
在去金家之前,我分别给老金夫妇打过几个电话。几次电话交谈,终于弄清楚一些情况。
一是思想上有包袱。老金家里经济收入虽然不高、他的老伴还长期患病,但是老两口都特别淳朴,对接受扶贫帮助有思想压力,认为接受帮扶是不光彩的事。用他的老伴的话来说:“虽然我在生病,但是又不是病倒了下不来床,还是能坚持干几年的,怎么都不会给国家拖后 腿。”
二是经营上有问题。老金家耕地不多,打的粮食自然有限,要是喂牛,缺乏玉米一类的精饲料;如果不用自家粮食,靠去集上买饲料,往返40多公里,需要投入不说,交通运输同样是问题。之前当地农户当中,曾经发生过喂养的羊被盗的情况,因此老金家也不愿喂羊。
三是实际上另有隐情。其实最能切实改善老金家生活环境的,是翻修年代已久的破旧土坯房屋。在这个问题上,老金夫妇存在分歧,老金希望靠自己的积蓄,加上国家的危房改造补助,修间简单的小平房。他的老伴却认为,修房补助要去找村干部、镇干部“欠人情”,还不一定能办成,而且小女儿刚从学校毕业,尚未成家,积蓄应该留给子 女。
因此,在这次去老金家之前,我一边给老金夫妇做思想工作,一边瞒着老两口和乡土地所的同志联系协调,请他们及时协助老金两口子办理申请手续,并及时纳入近期的危房改造补助备选范围 中。
当我和镇政府、村上的工作人员,将上述原本瞒着的情况告诉给老金夫妇后,老两口的眼里都闪现难得的惊喜。“太感谢你们了!”老金说。同时,我们又分头给老金夫妇做工作,请他们放下担心给孩子增加负担的顾虑,小女儿毕业有工作了,日子会越过越好,说不定以后还能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呢。“既然这样子,那我们家修房子的意见就好统一了。等修好了房子,再请你们来喝茶!”
很快,老金夫妇一致表示,会尽快从种养殖中选择一种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决不让你们这些干部,再这样跑来跑去地操心!”老两口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3
后来,我们又去了老金家几次,送些面粉、大米、香油等生活用品,忙前忙后,帮他家争取扶贫项目和无息贷款,为他家的脱贫出谋划策。2015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再次来到下流水村,来到老金家。只不过,老金并不知道和他通话的我,此时正站在他家对面的马路上,遥望着这个曾经陌生,如今却异常熟悉的小山村。
远远看过去,老金家的土坯房并没有怎么改变。但是,老金夫妇不再为此着急了,“乡上来量过尺寸了,等2015年的国家危房改造补助款下来,我们家就开始修新房子。”
原本空寂的牛圈旁边,传来几声咩咩的羊叫声。原来,徐套乡在老金家附近招商引资来了银川一家大型养殖公司,利用“公司+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利用补助给他家的扶贫项目,从公司定向养殖10只基础母羊,生崽后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每年增加五六千元,肯定没有问 题!”
令人欣慰的是,老金终于听取了我们的建议,不再进行大面积农作物种植。除了栽种一两亩玉米、蔬菜“权当锻炼身体”外,其余时间就和老伴侍弄羊。“人要轻松一些,收入也不比种粮来得少。”老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更难得的是,通过多次接触、了解,老金夫妇和我们对话完全没了拘谨和顾虑,变得大方坦然起来。原来,他们就像我仍在农村老家务农的父老乡亲一样,尽管物质条件并不充裕,但却有不容置疑的骨气和自尊——不愿拖累子女,即使年过60岁,且患病,仍没想过享清福颐养天年;不愿依靠别人,即使病着也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不愿麻烦政府,即使房屋破旧也没有主动向村干部说过一句。
通过这次的扶贫对接,我也深深感受到,在基层、在农村,还是有这样一群淳朴、善良、勤劳、自尊的人,需要我们的关怀与帮助。要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民。因此,基层干部在与农民打交道时,应该遵守三条准则。一是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意愿,才能真正朝他们走近,这是交流沟通的基础。二是要帮助他们理解政策。对新近开展的“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他们或都有一定程度的猜疑、适应期,需要有人耐心地宣传解释。谁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或多或少的困难问题,谁就能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三是要尽可能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力所能及改善农村的基础条件,让这群可爱的人生活得更好。
“完成了扶贫任务以后,你们还是要多来我家耍啊!”老金在电话那头邀请我。“肯定要多来的。”说出了这句话,我心中突然泛起了一阵激动,后面有几句想说却没说出的话,没有切身体会的人可能会觉得是“假大空”的大道理,但每当我在城市楼房的阳台上,遥望老金家所在山村的方向时,便在我心中清晰发出一种激励的回响:
“农村原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只有多回到这片土地深处汲取营养,我们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加充满希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