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14):社会政策再出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率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邵攀玉 黄晨熹[1]

摘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保障项目,其缓解贫困、保障贫困人群生存权利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我国低保标准提高、政府财政投入增加、社会政策扩张的格局下,城镇低保的人数与覆盖率并没有随之扩大。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历年来我国城镇低保覆盖率在时间、群体、区域上的发展特征,同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政府管理、贫困风险四个维度进行总体和分区域的回归分析,考察城镇低保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人均GDP对低保覆盖率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城镇低保标准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扩大覆盖面的效果、反腐败工作下的低保执行环境对覆盖面产生显著的负影响等结论。

关键词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率;扶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解决我国贫困人口问题,满足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尤为重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保障项目,其缓解贫困、保障贫困人群生存权利的作用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低保制度也在发生适应性改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愈加强调其在社会保障中的兜底作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全力推行的一项反贫困的民生工程和制度安排。近年来,无论是低保规模还是低保覆盖率均呈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城镇低保覆盖人数在2009年达到高峰值2347.7万人,到2017年下降至1264.1万人,年均减少120.4万人;基于户籍人口的城镇低保覆盖率自2003年起连续降低,2003年城镇低保覆盖率为6.0%,到2017年为2.2%,年均减少0.25个百分点。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关注以下问题:为何在财政投入增加、低保标准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城镇低保覆盖率却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城镇低保覆盖率有何变动特征?导致低保覆盖率下降的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运用民政部历年低保统计资料以及历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时间、群体、区域三个维度解析我国城镇低保覆盖率的变动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城镇低保覆盖率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而讨论这种变动对未来社会救助政策发展的意义,试图为我国低保政策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