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美德是幸福的资本
1.品格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
品格,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身份和信誉,它比任何财富更具威力,它能长久地保障你的荣誉与幸福。
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摆脱“投机”的心理,注重自己的品格。
2000年12月17日,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第18轮的一场比赛在埃弗顿队与西汉姆联队之间进行。
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1∶1。这时,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在扑球时扭伤了膝盖,球被传给了潜伏在禁区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
球场上原本沸腾的气氛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
迪卡尼奥离球门只有12米左右,无需任何技术,只需要一点点力量,就可以把球从容打进没有了守门员的大门,那样,西汉姆联队就将2∶1获胜,在积分榜上,他们因此可以增加3分,而埃弗顿队之前已经连败两轮,这个球一进,就将是苦涩的“三连败”。
在几万双现场球迷的目光注视下,不,如果算上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是数十万双目光的注视下,我们的迪卡尼奥把球稳稳抱到怀中……
掌声,全场雷动的掌声,如潮一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打门的迪卡尼奥,或者说,掌声是献给迪卡尼奥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体育精神——公正、和平之外,还有友谊、健康!
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并不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却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就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好的品格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一个球星最感人之处,并不是他的球技,而是他的高贵的品格。足球运动是比拼搏,但更重要的是品格上的竞争。品格是一个人征服他人的武器,是一个人崇高地位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真正桂冠和荣誉。
具有良好的品格,一个人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被众人认同,才会具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2.诚实永远高于一切
诚,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真”字,要求人们对人对事要有真心、真言、真行。
尽职尽责与诚实的品德是密不可分的。对于那些恪尽职守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诚实,做到言行一致,说一不二。他们总是在正当的时间以正当的方式做正义的事情。
切斯特菲尔德勋爵认为,诚实是最高尚的品德,他自己之所以成功就得益于此。勋爵的这句话——诚实高于一切——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克拉伦敦在谈及他同时代最高尚、最纯洁的绅士福克兰时说:“他是一个十分诚实的人,哪怕是说一句谎言,他也像偷了人家的东西一样,心神极为不宁。”
哈金森夫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像是一位完全诚实可靠的人:“他不想干的事情,他从不说;在他能力之外的事情,他从不轻易许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从不摆脱而且一经答应,决不食言。”
这就是诚实对一个人的价值。忽视它,就等于蔑视别人,也就是同时轻视自己,把自己送上不仁不义之路。
威灵顿公爵是一个极为诚实的人。有一次,他正受着耳聋的折磨,他请了一个著名的耳科专家前来医治。这位专家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但都未见效,最后,专家决定向耳内注射强剂量的苛性钠。注射后,引起了剧烈的疼痛,对此,威灵顿像往常一样镇定自若。有一天,家庭医生偶尔过来看看,发现公爵的两腮红肿,眼里布满了血丝,当公爵爬起来时,他跌跌撞撞像一个醉汉。医生请求让他看看公爵的耳朵,家庭医生发现炎症已相当厉害,如果不立即加以制止的话,炎症会侵入大脑,危及生命。采取有力措施后,炎症得到控制。但那只耳朵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专家听到自己的病人经历的危险之后,内心感到十分恐慌,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注射剂量太大的缘故。专家匆匆赶到公爵的家中,满面羞愧,连连道歉。公爵平静地说:“再也不要多说一句了,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专家不安地说:如果人家都知道他造成了这么大的事故,给公爵带来了这么大的痛苦,那么谁也不会到他那儿看病,这样的话,他就会破产。“没有人有必要知道这件事,我不会跟任何人谈起这件事的,你放心吧。”“您的意思是您仍允许我像往常一样给您看病了,您一如既往地相信我。”“不行!”公爵坚定而友好地说:“我不能够这样做,做假的事情我决不能干。”他决不说一句谎话,也从来不在行动上弄虚作假。
诚实守信是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一旦这根纽带腐烂了,整个社会就会人心离散,一片混乱。虚伪、不守信任是一种腐蚀剂。一个家庭不能靠谎言和虚伪来维系,社会亦然。有人曾经问托马斯·布伦纳先生:“你真的从不撒谎?”“决不!”托马斯回答道。诚信乃立生之本。没有任何借口可以用来说明虚伪的合理性。
在所有的不良习气中,撒谎是最为卑劣的行为。撒谎乃是道德败坏的结果,是邪恶的伴随物,是怯懦和心虚的表现。但有许多人并不以撒谎为耻,他们毫不在乎,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唆使佣人们去撒谎。当佣人们公开对自己的主人撒谎时,主人也就不该感到大惊小怪,因为这正是主人自己教育的结果。
哈里·沃顿先生曾经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诚实的大使被派往国外,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得不撒谎。尽管这只是他写的一部讽刺性的文学作品,但这部作品发表之后,詹姆斯一世对大使先生大为生气,从此就疏远了他。大使先生的一位竞争对手认为大使这种不诚实的行为违背了国王陛下的崇高信仰。这种结局实在出乎沃顿先生的意料之外,沃顿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赞扬诚实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职责观念,因为在这一章的开头,即在“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这一章的卷首他是这样称赞这个人的:
“诚实守信是他的最好武器,
不玩任何花招就是他的人生之道。”
但他偶然的一次撒谎,尽管是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却彻底颠覆了自己诚实守信的人格,这势必会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最后也会远离幸福。
撒谎总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作为外交手腕、人生策略、权宜之计、道德异议,等等——总是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也各异。有些谎言并不是赤裸裸的,而是以含糊其辞、躲躲闪闪的话语表现出来。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往往给人造成各种幻觉或假象。这种似是而非的谎言,正是法国人所言的“围着真理绕圈子”,但就是不讲真相。
有些心胸狭隘、天性不诚实的人,他们总是含含糊糊、闪烁其词,说出来的话,你怎么也无法抓住其真实含意,他们总是逃避真理,绕开道德,遇事总是隐瞒着自己的真实意图,生怕要承担什么实质性的后果。这种人不以为耻,反而自以为高明,他们就像一条狡猾的蛇一样,在荆棘丛生的社会中,穿梭前进,自以为左右逢源。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还是一个社会,如果都根据这种世故圆滑来运行的话,终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彻头彻尾的谎言诚为可恶,但闪烁其词、模棱两可的“诚实话”亦令人作呕。
诚实守信才能战胜虚伪、谎言,才能回到现实中的真我。
诚实是最高贵的品格,亦是最健康的心态,它会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欺骗也许会得逞一时,但会失去人生的价值。
3.守信是人生之基石
遵守诺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一个无信、失信的人很难得到人们的信赖、任用,发展下去也终将为他人、为社会所抛弃。
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是履行诺言,但诺言必须符合于道义,符合于理。“义则诺”,“则可诺”。对于在某种非常情况下所作的不符合道义的诺言则不必信守。
信,与诚是统一的。信以诚为基础,能诚自然能信,离开诚就无所谓信。
李白有诗:“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说话算话,诚实不欺是与人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
春秋时,晋献公病重,于是就对大夫荀息说:“我以奚齐为继承人,可是他年纪尚小,大臣们不服。我担心发生内战,你能拥立他吗?”荀息说:“能。”献公说:“你拿什么来验证?”荀息发誓说:“一定让您死之安心,好像还活着一样,让活人看到我的忠诚,不替我感到羞愧,来作为验证。”于是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被提任相国,主持国政。不久,献公去世。大臣里克等人打算接回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做国君,想借助三公子(中生、重耳、夷吾)的势力作战。里克对荀息说:“三个怨家将要起来,外有秦国,内有晋国人民帮助他们,你将怎么办?”荀息说:“我不能违背先君的嘱托,必须立奚齐。”一个月后,里克将新君奚齐杀死。那时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准备去死,有人说:“不如立奚齐的弟悼子并辅佐他。”荀息于是又拥立悼子,并将献公埋葬。又过了一个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了悼子,荀息于是自杀殉难。
司马迁十分赞赏荀息,他曾说:“《诗》中说:‘白玉有污点,尚可以磨掉;人言有污点,就没有办法了。’这话恐怕就是对荀息这样的人说的吧!他至死也没有违背诺言。”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白金轻。”荀息曾向晋献公发誓立奚齐,于是他不怕个人安危,实践了诺言,最后自杀殉难。其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对人诚实不欺是信的重要内容与要求。《论语》讲“言而有信”、“言忠信”都是说的这个意思。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其一,对人言要真实,“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对人不可作无根之谈,要做到“君子之言,信而有证。”其二,说话要算数,不可“口惠而实不至”。要严格践约,“不食其言”,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待,时刻不易。”切不可“面诺背违”,“阳非阴是”。其三,要做到“言顾行,行顾言”,言行一致。
对人言实,不仅对待人处世很重要,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来说,更是重要的。企业在对外做广告时就要注重不能言过其实,对于失实给顾客造成的损失要“丝毫必偿”,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良好信誉,否则必为顾客冷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而且办事也要诚实可靠。孔子说:“信以诚之,君子哉!”便是对事而言。办事之信,重要的是保证工作质量,按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中包括了生产者对产品质量与工作执行情况的保证,使自己的产品可以信赖。因此,信又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生产者、工商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
信,重要的一点还要求对自己说的不实的话或失实之事勇敢地、不折不扣地承担责任。
我们还应该树立对同志对朋友诚实无欺、说到做到、忠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有人会说,说真话、守信用还不容易吗?其实不然。有些人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一致的时候,敢于说真话,愿意守信用;但在利益有冲突时就不愿意推心置腹地讲真话,老老实实地守信用了,而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利害得失,有的人会作违心言,歪曲事实真相。“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的人老是对某些问题保留自己的真实看法,表态时吞吞吐吐、真真假假。他们不敢承诺,以至于影响工作的开展。他们怕自己不能信守诺言,是想为自己留下余地,以便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当然,也有人喜欢承诺,但从不守信。如有些商家挂出“顾客至上,实行三包”的“金”字招牌,却对顾客冷眼相看,特别是顾客想退货时更是如此。患得患失之徒、违背诺言之徒,多是眼光短浅、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他们获取了眼前利益,却丢失了长远利益。青年人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树立起自己的信誉,为将来事业的成功作铺垫。
守信是一个人一生的资本,是待人处世的前提,你只有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被社会所认同,被人们所尊重。
4.正直是一生的珍宝
正直与诚实共生相伴随。正直是对理想的执着,对正义的捍卫,对事业的热忱,对众人的诚恳,是人生中一种仰俯无愧的自信与坦然。
正直和诚实是人格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正直即诚实,诚实即正直。譬如说,撒谎是由于撒谎者不诚实,撒谎本身是一种不正直的行为。一个人不敢讲真话,他的话是没有人信的,而他本人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的。
正直是什么?美国成功学研究专家A·戈森认为,在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在数学中,整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字不能被分开。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会把自己分成两半,他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因为实际上他不可能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信一套,干一套——这样他才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正是由于没有内心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他必然获得成功。
A·戈森认为,正直的人,实际上意味着他有某种内在的一定之规。
正直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倒霉的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趋于破产。他打算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三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募捐,许多人都慷慨解囊,这的确是个诱惑,因为有了这笔捐款,意味着结束缠人的负债生涯。然而,作家却拒绝了。几个月之后,随着他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问世,他偿还了所有剩余的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名誉不是声誉,伟大的弗兰克·赖特曾经对美国建筑学院的师生们说:“这种名誉感指的是什么呢?那好,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感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弗兰克·赖特指的是做一个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马丁·路德·金在他被判死刑的城市里面对着他的敌人说:“去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既谈不上安全稳妥,也谈不上谨慎缓和。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会帮助我,我不能做其他的选择。”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
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强迫你献身,更没有谁能勉强你服从自己的良知。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是能坚守自己的良知的。
二战期间,一位美国陆军上校和他的吉普车司机拐错了弯,遇上了一个德军的武装小分队。两个人跳出车外,都隐藏起来。中士躲在路边的灌木丛里,而上校则藏在路下的水沟中。德国人发现了中士并向他的方向开火。上校本来很容易不被发现的。然而,他却宁愿跳出来还击——用一把手枪对付数辆坦克和机关枪。他被杀害了。这个中士被捕入狱。后来,他对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位上校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责任心要强于他对自己安全的关心,没有任何人能勉强他。
这一点难做到吗?的确很难。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正直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从根本上说,正直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价值,是值得人们为此而努力的。
A·戈森认为,正直的品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益处,勇敢、正直使人具备了冒险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欢迎生活的挑战,绝不会苟且偷安,畏缩不前,一个正直的人是有把握,并能相信自己的——因为没有理由不信任自己。
坚定不移。正直经常表现为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拒绝放弃自己努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决不屈从!决不,决不,决不,决不。无论事物的大小巨细——不要屈从,惟有屈从于对荣誉和良知的信念。”温斯顿·丘吉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心地坦然。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待遇。林肯在1858年参加参议院竞选活动时,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发表某一次演讲。但是林肯答道:“如果命里注定我会因为这次演讲而落选的话,那么就让我伴随着真理落选吧!”他是坦然的。他确实落选了,但是两年之后,他就任了美国的总统。
正直还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似乎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
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呢?A·戈森认为,这是找不到一个现成答案的,也许第一步就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
当你不便于讲真话的时候,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不要把个人的电话费用记入办公室的账上等等。
这些方法听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正直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令你折服,使你在所不辞。最终,你会明白,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自身的不容违背的正直的内涵。A·戈森住所附近的一所大学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这很容易,你只要向他们提供一条万无一失的成功秘方就足矣。”
戈森说,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在实际中的确存在着这么一种成功秘方,只要人们有识别它的聪明才智,并能付诸实践,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以得到的。
正直的品性,是时代成功者的优良品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本身就是成功者的写照。通过我们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实际行动,揩拭积淀在正直品性上的世俗尘垢,让人性的正直之光,绽放出温煦的光辉,驱散人性的阴霾。
在当代的人们日渐“聪明和乖巧”的社会中,正直,正在渐离我们远去。需要清扫的,是蒙在正直身上世俗的灰尘。
5.善良的人永远幸福
斯宾塞说:“善良是灵魂上的健康。”托尔斯泰说:“神奇的善良使数学法失去平衡。”至善的人拥有至善的力量,不独使自己,更使整个人类都更辉煌。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为他所钟爱到极点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没有一件欲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因为他父王的疼爱与权力,使他可以得到一切他所向往的东西,然而他仍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戚戚。
有一天,一位大魔法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方法可以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戚容变成笑容。国王听了大为高兴,对魔法师说:“如果你能办到这件事,你要求的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你。”
魔法师于是将王子领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一些字迹。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让他注视着纸上呈现出的东西。说完魔法师就离开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字化成美丽的绿色,而变成的一行字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魔法师的劝告,很快就成为了国土中最快乐的一个少年。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有助于他人,才能称得上是喜悦与快乐的。我们必须有所“给予”,才能有所获取,我们的生命才能健康生长。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有一位学生回答道:“一颗善心!”那位哲学家说:“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东西。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和可亲的朋友。”
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虽然我们给予他人以爱、同情和鼓励,然而我们本身却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反而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多。我们把爱、同情、善意给人得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同情和善意也愈多。
与人为善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道德品质。这种品德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锻炼和铸造。
要做到与人为善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有善意,而且要注意做到三忌:
一忌“一切为善”。与人为善只有在人民内部、在朋友同事之间这个特定的范围内才能提倡,并非一切皆可为善。与人为善不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不做任何分析,对一切人为善。对那些道德败坏、违法犯罪分子必须依法行事,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就是对人民大众的不善。
二忌“幸灾乐祸”。有的人缺少同情心和正义感,乃至以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见他人遭到灾祸,不是关怀、帮助,而是幸灾乐祸。我们决不应去做那种“幸灾乐祸”的小人,而要做古人所倡导的那种“见灾修德,灾变成善”的君子。
三忌“落井投石”。有的人乘人之危,借机整人。这种“落井投石”的人比“幸灾乐祸”的人品质更为恶劣。这种“与人为恶”者是丧失天良的小丑,终究有一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奉劝这种人按照司马光的格言去做:“去恶而从善,舍非而徒是。”
我们不仅自己要培养“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而且要倡导“与人为善”的新风。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与人为善”,那么,人际关系就会改善,生活就会安宁,团结就会增强,社会风气就会清新。
善良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它要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万物。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学,用行动去实践,用未来回答。
6.同情心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
同情心是永恒的生命之谜。它战胜了邪恶,弘扬了美德;它解除了反抗的武器,融化了最顽固的心灵,促长了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据说,圣约翰很老的时候——老得几乎都不能行走和说话了——在朋友的搀扶下,他参加了一次教会举办的儿童集会。在会上,他站起来说:“孩子们,爱你同类的人。”接着,他又说:“爱你同类的人。”有人问他:“您没有其他什么对我们讲的吗?”他回答道:“我一再重复这句话,是因为,如果你们这样做,别的就不再需要了。”
同样的真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同情心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它不过是无私和爱心的另一代名词而已。我们为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忘却自我并将自我投入到他人。我们同情他,帮助他,安慰他。因而,没有爱,就没有同情。仁慈、同情心和爱心,是同时受到祝福的。祝福,既为那给予者,也为那接受者。当它们在给予者心中结出丰硕果实的时候,也就是在接受者心中生长出仁慈和爱心之时。
我们经常通过同情心而不是劳动,做更多的善事,并通过嫉妒心的缺失和美德的意识,而不是雄心勃勃的坚韧努力,来使世界走上更久的幸福之路。一个人也许会失掉地位、影响、财富,甚至健康,但如果他认命的话,同样会生活得舒适。可是,有一件东西,少了它生活就会成为负担,它就是人的同情心。
确实,仁慈的行为并不一定总是受到欢迎,但对于怀着同情心的帮助者,是没有人能够把他拒之门外的。这是我们的生存竞争中难以征服的困难之一。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应该得到常人之间互相提供的帮助。我们应该记住,正如边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野蛮人的幸福与一切人的幸福并无多大差别,与人类中最好最高贵者的幸福也是一样多。因而,一个人自己没有从善从恶,对他人也不会为善为恶。
也许,在唤醒人心中的情感方面,没有什么比同情心的作用力更大了,即使是最粗野的人,也很少能不被感动的。它比暴力的作用要大得多。一句友善的话语,一次友善的注视,能使无法征服的人乖乖顺从。同情心导致爱和顺从,野蛮则招致厌恶和反抗。还是一位诗人说得好:“暴力本身,其力量不过温情的一半。”
假如允许同情心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它就能成为一种广泛的公共慈善事业形式。对那些极力帮助朋友摆脱贫穷和悲惨境遇的人,对那些极力改善劳苦大众的状况的人,对那些极力把文明成果深远地融入人类生活中的人,对那些极力把破碎的家庭联结到和平友爱的纽带中的人,同情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情是每个人的责任,特别是那些与别人相比命运更加忠爱他的人,那些享有别人没有的财富、知识、社会影响力的人,更应如此。他们,至少应该为改善普通人的状况,贡献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人都帮助别人,强壮的帮助虚弱的,富裕的帮助贫穷的,渊博的帮助无知的,并且,反过来一样。
同情心的力量毕竟与金钱、权力之类的力量不能画等号,同情心的感化力量可如锋利的箭一样。
世上最可悲的人,是那些对自己不加控制的人,那些缺少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的人,那些虚度一生寻求自我快乐的人,或者那些即使在为善的时候,内心仍充满邪恶动机和自我满足、畏惧良心谴责的人。那些对自己的美好感觉充满自负的人,爱自己彻底,对别人却毫不在意。他们在外面表现得文质彬彬,但如果你跟着他们到家里,看看他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已故的拉姆瑟教长曾经讲了一个可悲的故事。一位小男孩升天后参加了一次死人的会议。“我爸爸会来这儿吗?”他问。有人告诉他:“当然,他也会来这里。”小孩立即回答说:“那么,我就找不到伴儿了。”
然而虚假的同情心也是非常普遍的。可悲的虚情假意的最严重的危害在于,它们易于产生一种同情和愤慨的习惯,却不会真正地解决危险和反抗压迫。
人之获得新生,很少由于抽象的真理,而是由于通过善和同情心所表现出来的神圣的激情。一个把自身投入到别人的存在中的人,在以各种方式——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全身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就对别人施加了一种神圣的影响。他被最强大的安全卫士守卫着,向自私提出挑衅。考验过后,他仍然谦卑而高贵。凯隆·默兹雷曾经用自己的双手表明,同情和互相帮助能够转化成一种快乐,能够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它减轻痛苦和悲伤——这种原理是基督教的伟大发现之一,具有和科学原理的新发现同样的意义。
最好的和最高贵的人是最富同情心的人。南北朝觉远大师以同情心而闻名天下。有人问他的一位朋友:“觉远住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同情心”,这是他早就想好的答案。觉远住持是一个胸怀宽广、慷慨宽容、行动自由的人。他常常活动在最基层的社会,把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投入到每一个有着美好的目的的计划中。任何在他看来值得努力的事情,他都会带头去做,结果往往成功。
同情心是对人的苦难、艰辛和懦弱的感受能力。毕竟人是人的行动的中心,因此人心中有什么以及流露出什么,就是惟一重要的。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同情和主动,他的感受就应该和他人联系在一起。
懒惰而自私的人,对自己身外的世界是很少在意的。他从来对被遗弃者或穷困者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与我有什么关系?”他说,“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吧。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他们从来没有为我做过什么!他们在受苦受难?这个世上受苦受难的人每天都有。无法治好,就只有忍受。千百年后,它还会是老样子的!”
持这种态度的人,对自己的享乐、自己的事情或自己的懒惰,都是极端投入的,对别人的呻吟声却充耳不闻。讨论贫穷、无知或苦难,这使他愤怒。“让他们自生自灭吧,”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干涉他们?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与“别管”相比,懒惰还算是一只活跃的动物。
然而,“别管”并不如他想像得那么容易摆脱掉。一个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一个从不同情和帮助别人的人,往往会得到公正的报应。某人对几条街外的居民所呼吸的污秽的、引发瘟疫的空气漠不关心,可是,那儿滋生的瘟疫,难免会散布到他的房子里,甚至夺去他自己的生命。某人对犯罪、无知和贫穷漠不关心,可是,夜贼和小偷也是会找到他头上的。某人对贫穷漠不关心,可他每半年就必须付出沉重的“救济税金”。某人对政治漠不关心,可是,国家衰败了他也跟着倒霉。总有一天,他会发现“别管”毕竟不是一种廉价的态度。
同情心使一个人具有了强大的感化力量。这种力量使人类由一条温馨和睦之线紧紧编织在一起。
7.幸福的秘诀在于给予和奉献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给予需要你付出时间、金钱、兴趣或忠言以及对他人有利的任何东西。这些付出能够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价值,付出的越多,你获得的也越多。
一个雄心勃勃的商人,他始终把赚钱和往上爬作为他的目标。起先,他兴致勃勃全力以赴地工作,后来,兴趣渐减。他天性并不自私,但是由于他一心想往上爬,所以他总是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不久之后,他开始感到忧虑、紧张。紧张是因为他过高要求自己,忧虑则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保持自己确定的这种快速、竞争的步伐。于是,他开始出现成功人士的通病,这些人在努力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乐趣,但等到他们达到目的之后,却发现一切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只是爬到顶层,那么一旦真到了顶层,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奔忙,最后得到的只不过是失落,并不能找到幸福的感觉。他感觉自己再也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
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不快乐?原来是由于他只知收获不知付出给予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构筑了藩篱。在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凡是不能让他从中获得什么的,他都不愿去做。除了自己的家人,他很少给予别人任何东西。对于家人他却不惜一切。他很少给社会公共基金捐钱,至于花时间和金钱去帮助别人他认为更不值得。
他的心如同死海一样只有进没有出,这是精神与心灵的枯竭。最后,他坦然的请教别人以走出自己人生的藩篱。他开始积极的思考和行动,解脱他身上的负担,重新塑造自己,结果他成功了。
他把自己的收入的10%捐给个人、教堂或其他慈善机构。他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家人、朋友关怀的人,尽管这些人也许永远无法回报他。他停止了忙忙碌碌的日子,留出时间给别人。去找周围的人聊天,如餐馆里的服务生、街角的警察、陌生人、卖报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成为社区中的活跃人物,他的忧虑和紧张也完全消除了。
给予和奉献是使一个人变得快乐的神奇品质,能够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有一位讲师在台上讲了快3个小时的话,最能打动人的,是他说的一句话:“能照顾别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令人感动的,不仅是这句话,而是他在说话时,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中年男子很难得掉泪,人生已走过大半,大风大浪见惯了,感情便会内敛,可是,他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却泛着泪光。
这位讲师的妻子中风了,现在正在医院,他没日没夜地照顾她,刚开始时觉得自己很辛苦,精神和体力都透支,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还要照顾病人。
他羡慕老婆的好福气,只要躺着就有人服侍,他现在的生活连想躺在床上休息一下都成了奢侈。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他拥有自由,想走便走,想动便动,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他的妻子却连移动一下的自由都很难得。所以他感悟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是能照顾别人的人,是能付出的人。
这是他真正亲身体验出来的心路,所以,讲出来格外令人感动,也容易让人接受和动容。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和体力,难免辛苦劳累,但能付出不就已经是一种福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