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才总是孤独又特立独行
平凡的人将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物:财产、地位、妻儿、朋友、社交,诸如此类。因此当他失去这一切或不甚满意时,他幸福的根基便已经崩塌。换言之,他的重心并不在于自身,而是随着接连不断的欲望和一时兴起而不断变换。
若他家底丰厚,这个重心则可能今天是在他的乡村别墅度假,明天又成了购买马匹、款待朋友或外出旅行。简言之,他过着一般意义上的奢华生活,因为他只能在自我之外的事物中寻找乐趣。如同一个体弱多病的人,为重获健康,他会尝试服用各种汤药,却忘了强固自身的生命力才是健康的真正基础。
放下那些极端的例子先不谈,让我们先看看居于中间的那一类人,他可能才智并不突出,却仍优于资质平平者,例如,他可能对艺术略有涉猎,专注于某门植物科学,或是哲学、天文学还有历史,并在这些研究中找到十足趣味——在幸福的外在资源耗尽或无法再满足自己时,将它们用作消遣。可以说,这类人的重心一部分在自己身上,但业余艺术爱好与创造性活动大相径庭,非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易流于肤浅,难以触及问题根本。这一类人无法全情投入此类追求,或是无法用它们填补自己的全部人生,所以还是比较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只有至高的智慧,即我们所说的天才,才能达到这一程度,他能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聚焦于某一主题,并力图表达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并以诗歌或者哲学的形式呈现出来。
因此,对于天才来说,不被打扰地忙于自己的思想与作品,是非常迫切的需求,他乐于独处,视闲暇为至宝,而此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甚至成了累赘。
只有此类人的重心才完全放在自身,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这些凤毛麟角的天才,无论性格多么优秀,都不会和他人一样常常表现出对朋友、家人以及社群的过多关注,因为他们只要拥有自身,便不会为失去其他一切而感到悲伤。正是由此,他们有一种孤独的特质,尤其是当其他人从没有真正满足过他的时候,这种特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因为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差异,他们已习惯在人群中保持特立独行,每每提到“一般人”,所用人称都是“他们”而非“我们”。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生有慧根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主观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比客观因素更大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不论后者为何,它们只能通过前者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客观因素只能起到间接辅助的作用,琉善[44]对这一真理做出了精辟阐释:灵魂的财富才是最货真价实的财富,其他一切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45]
内在充盈的人,除了想要不被打扰的闲暇之外,对外界一无所图,他用这些时间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才能,这便是他享受精神财富的方式。简而言之,终其一生,每时每刻,他都与真实的自我为伴。若命中注定他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那么对他而言,衡量幸与不幸的标准仅有一种,即他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都是无足挂齿的。
相应地,各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都最为看重不被打扰的闲暇,它们同自我价值一样重要。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似乎来自闲暇”[46],而第欧根尼·拉尔修[47]则表示,“苏格拉底赞扬闲暇为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总结道,“献身给哲学的人生最为幸福”,又或者如他在《政治学》中所言,“幸福是一切能力的自由发挥”。[48]这一观点与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所述也相符:“天赋异禀之人注定会施展自身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