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书·地理志》侯国地理分布
《汉志》是目前仅存的一份系统完整的西汉全国行政版籍,我们依据《汉志》可以绘制出一张相对准确的西汉行政区划图。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志》反映的是哪一年的政区面貌?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汉志》的时代断限,再统计出该年的侯国名目,最后将地望明确的侯国落实于《汉志》所反映的行政区划图,便可得出一幅较为可靠的西汉侯国分布图。
对以上研究思路,台湾学者王恢曾予以实践。他在《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中附有一幅《〈汉书地理志〉侯国图》,并对该图所反映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说明。[1]王氏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但在论证过程和具体操作上却存在种种不足。
首先,王恢对《汉志》的时代断限判断有误。王氏以为《汉志》的断限为汉成帝绥和二年三月(前7年),而事实并非如此(详见后文所叙)。由于对《汉志》断限的错误判断,使其绘制的侯国分布图成为不同年份的侯国名目和行政区划资料的叠加,从而无法如实反映汉代侯国分布的原貌。利用这张《侯国图》所进行的各项分析,其准确性自然大大降低。其次,王氏虽然指出《汉志》的时代断限为汉成帝绥和二年。但在绘制地图时,并没有把郡国名目复原到绥和二年时的情形。如广平、信都在绥和年间为汉郡,而王氏因照抄《汉志》将两郡标绘为王国。[2]这在分析侯国分布与诸侯王国之间的关系上将引起误导。最后从技术层面来看,王氏所绘制的西汉政区图没有采用一份精确的历史地图为底本,而只利用了普通实测地图进行转绘。在转绘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精确的复制,只是描摹海陆江河的大概轮廓,再根据《汉志》绘出郡国边界,最后将侯国标绘于政区图之上。如果将王恢之《侯国图》与清人杨守敬所绘《历代舆地图》及近人谭其骧所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进行对照,会发现“王图”误差极大,我们很难利用此图对西汉侯国分布进行分析。诚如王氏所言,他所绘制的地图实际是“强试复原,其不尽切实际”,只能“示意而已”。[3]
由于受到所绘制地图的限制,王氏在对西汉侯国分布进行分析时,只能就侯国分布位置和分布密度简单谈了两点看法,所得出的见解并没有突破清人的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试图利用《汉志》对西汉侯国地理分布进行研究,就必须在《汉志》的文献学分析以及历史地图的绘制上有所改进。而在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首先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发的CHGIS系统的发布。该系统充分吸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历代地名的考订成果,同时利用最新的测绘数据对《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地名定位、政区边界划分进行了修订,为学界利用这一系统绘制相对精确的历史地图提供了便利。而历史地理学界对两汉政区研究的推进,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志》时代断限及侯国问题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学术成果。
鉴于学界在以上两个领域取得的进展,笔者将利用《汉志》重新绘制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图,并根据此图对当时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
[1]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第294页,对该图的解说见第390—391页。
[2] 《汉志》所录郡国名目得自平帝元始二年户口簿。元始年间广平、信都为王国。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22—24页。
[3]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