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华商踊跃研制纺机 棉铁联营成大趋势

周天瑞带着一帮公司的高管层站在恒昌公司的门口,等候着棉纺界泰斗穆鼎丞先生的到来。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缓缓地停在了写字楼的门口,一位中等个子,头发已花白,削瘦的脸颊上戴着一副金边眼镜,颇有学者风范的老人下车来。周天瑞急忙迎上前去,紧握穆鼎丞的双手。周天瑞逐一向穆鼎丞介绍着公司的高管层及技术人员,一行人簇拥着穆鼎丞走上了三楼的会议室。

周天瑞请穆鼎丞坐在了椭圆桌的主位上,与会者全体起立鼓掌。周天瑞说:“穆先生是棉纺界的泰斗,是在美国学纺织拿了博士学位归国的专家。回国后,他创办了三家棉纺厂都获成功,利润远超同行。而且,他办的纱厂是国内第一个纺出三十二支以上高支纱的。当时,业内还没有一家能纺出二十支纱以上的纱厂。今天,我们能当面聆听穆先生的指导教诲,真是三生有幸呢。下面就请穆先生演讲。”

穆鼎丞忙摇手道:“不敢当,不敢当。各位同行初次见面,只能是做些交流,谈不上指导教诲呢。咱们做些深入地探讨,力争把棉纺业做得更好些。我不妨先从行业环境谈起。欧战以来,国内棉纺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几年几乎每家棉纺厂的利润都十分丰厚。在厚利的刺激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纱厂的热潮,上海棉纺织业处于国家经济发展龙头地位,其规模更是急剧扩大。各位都是行内精英,必定通晓行业的情况,就无需我赘言了。总之,棉纺织业大规模的扩张,造成了棉纺市场对纺机的巨大需求。由于本土机械制造业不具备替代进口机器的能力,华商纱厂的机器装备,乃至零配件只能依赖进口。大家晓得,进口货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运输颇费周折,加重了棉纺业的运营成本。欧战期间,各工业国运输力量不够,上海棉纺织企业进口的棉纺机器极为有限。欧战结束后,各工业国又尚在战后恢复时期,对于棉纺机械出口数量不足,这就给上海棉纺织企业的扩张带来很大空间。因此,现在正是市场倒逼机械制造业研制国产纺机的大好时机!”

会场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先生不愧为棉纺专家,一言中的。所以,我全力研制整套棉纺机械,以后专业制造棉纺机械。”周天瑞插言道。

穆鼎丞说:“你老弟的眼光确实不错,还真有些胆略呢!实业界盛行国货取代进口货的思潮,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发展民族机械制造业的诉求。出于对外经济竞争的考虑,也出于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谋略,业界大佬们都已发表了不少至理名言。比如:实业界颇有威望的张老先生认为,用机器而不求自制,是欲终古受制于人。棉纱大亨荣敬斋也从资本积累和缩小贸易逆差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应当兴建本土的机械制造厂。然机器皆造自外洋,是未及得利而已流失本金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棉铁联营的主张也应运而生。张老先生曾多次提及棉铁主义,在业界有很大的影响。棉铁联营的核心在于棉制品、铁制品的国产化。张老先生在南通尝试过创办资生铁工厂以辅助大生纱厂的实践活动,因此,棉铁主义此后被认为是一种要求棉纺织工业与机械制造业联合经营的主张,对日后民族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直到今日,棉铁联营并无实际的成效。然而,棉铁联营这种意识,激励着企业界实现机械制造国产化的坚强决心,一旦时机成熟,机械制造国产化必定能够实现!”

听众们又以掌声打断了他的发言。穆先生的宏篇大论激发了与会者的信心。周天瑞感慨地说:“穆先生讲话深邃透彻,国内机械行业的形势的确是这样的。棉纺机件修配业务我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但那只是简单的零配件和外围机器设备的制造,离整机制造尚有很大的距离。多年前,我就开始尝试制造织布机,当然是借一部慎昌洋行进口的美国制织机进行仿造的。做成的样机曾分送给厚生与申鑫纱厂试用,但至今未定型批量生产。而后,我开始尝试棉纺织机器整机制造,这就颇费周折了;做做停停,延续了多年还未真正定型。”

“主要是哪些关口不能突破呢?”

“问题多了去了!图纸是用了几年工夫都描绘出来了,但是钢材质量、机加工精度、装配技术等等,哪个地方操心不到就出问题。研制整套纺机费时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总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层出不穷。我现在看来,研制整套纺机非一家公司之力就能搞成的,需要全社会协调配合,各方面的鼎力协作,方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周天瑞感慨地说。

“你说得不错。纺机制造这样大的课题,没有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是很难成功的。比方说:钢材方面,需要特种合金钢和各类型钢,这都是要进口的;五金件配件方面,优质轴承、电机、传动齿轮也是要进口或者国内专业工厂生产制造的。”

“是这样的。但要全社会通力支持,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各有各的小算盘,很难统一协调,其结果,几十家工厂都在搞纺机制造,重复研制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尤其是研发资金,就是个无底洞,深不可测!”

“我以为解决的方法就是棉铁联营,两者相互相成。”

“这个说法已经有段时间了,但只是听见刮风,未见下雨呢!”

“我向当局提交了创办棉铁工业学校的计划书,拟在学校内建纺纱厂和铁工厂,也算是小规模的棉铁联营了。我是着眼于增强行业技术能力而为的,因为,无精良之技术已万难置身于商战剧烈之场。棉纺织业企业家的这种诉求,也正是推动纺机技术创新的动力。从时间上看,华东铁厂与恒昌机器厂踏上棉纺织机械制造的道路几乎同时,一些小机械厂也初尝试自主制造纱厂所需的关键零配件。昌源铁厂的金大源试制锭胆试制成功,成为中国第一家制造锭胆的工厂。如今,在自制纺机的思潮推动下,上海滩已经初步形成了纺机制造的产业链。”穆先生乐观地叙述着纺机制造的现况。

周天瑞感叹地说:“纺机制造的技术创新进展尤为艰难,能制造纺机的厂家还是很有限的。不客气地说,沪厂之能制造纺织机器者以恒昌公司为最先,随后相继而起者有华东铁厂、新民机器厂、三星棉铁厂及振兴机器厂等,但都是举步艰难进展缓慢。尽管恒昌公司前几年就能够生产织布机样机,但这仅仅是初步具备了制造能力,与欧美和日本机器相比,还稍逊一筹,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方能批量生产。”

穆先生对此深为赞同,说:“对上海纺机制造业来说,市场狭小是首要难题,资本匮乏与技术难关都集中到产销矛盾上了。”

穆鼎丞端起杯子呷口茶水,以手指梳理着滑落额头的花白色的头发,继续说:“近几年,棉纺市场利润如此丰厚,几乎是一年赚回一家纱厂。去年七月,我便想再建两家纱厂,资金场地技术人才都已筹集到位,只是订不到机器。我只能转道欧洲订了英国的纺机。然而,英国人却迟迟不发货,纱厂至今未能开张,眼睁睁地看着极为难得的大好时机从身边溜走,却无能为力。现今,国内棉纺市场,一方面是棉纺工业强烈的扩张需求;一方面是机器进口的渠道不畅;如何以国内生产来替代进口纺机,实为沪上实业界的重大课题和机遇呢!”

周天瑞频频颌首,以敬重地眼神注视着穆鼎丞,问道:“我现在着重思考,国内制造纺机怎样才能做到技术先进,质量稳定,成本相对低廉,以便能在同等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获得价格优势!”

穆鼎丞面带微笑,望着周天瑞,问:“我想听听,你现在做到哪个程度了呢?”

周天瑞谦虚地说:“我是从生产简单的机器设备开始的,譬如:梳棉机、轧花机之类的机器。这些机器卖得不错,而后,又研制了大部分的纺机,却被山井重工生产的纺机打压得几乎断了生路!”

“不会完全滞销吧?总有些老客户会照顾你的生意的。”穆鼎丞宽慰道。

“梳棉机、轧花机之类的外围机器,有老客户的支持,做出来就销出去了;只是织布机、粗纱机,细纱机及部分纺机没有卖出多少,都积压在仓库里了。”

“嗯,你也不必气馁。国产纺机制造起步不久,面临着资本、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这些要素解决不好势必会体现在产品上,反映在市场上的。这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就看你能否挺住,并逐步突破。”

周天瑞从他深邃的眼光中读出了一丝疑虑:国内的民营企业制造出整套纺机,质量上能够经得起认证么?他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先在国内做得最好,品质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验证,才有资格与欧美及日本产品比质量、拼价格、争市场。

周天瑞自信地说:“你知道,恒昌公司前身是杰瑞轮船修造公司,后转做纺机修配业务的。我现在生产的机器质量不敢说上海滩第一,但可以肯定地说比其他华商做得更好!所以,我的售价也比他们略高些。”

“哦,恒昌公司的口碑在业界也是多有传闻的,但不知你们是按英美的技术路线,还是按日本的技术路线生产的机器。”

“要是仅仅是仿制某家公司的机器,那肯定是比不上人家的。只有既不按欧美的技术路线,也不按照日本的技术路线来来设计,而是吸取了欧美和日本各自的优点,走自己的技术路线,生产出自有品牌的机器,才能在市场上立足生存与发展。”

“唔,听了瑞老弟一番独具慧眼的讲解,便感觉确有过人之处。不过,我想大部分主要机件应该都是进口货。你研制独特性能的纺机怕时空有理想,却很难实现的。”穆鼎丞置疑地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国内的钢材不行,尤其是高质量特种钢全靠进口;优质的电机和轴承更是紧缺货,只有欧美和日本出产的才能与机器配套。再说,工人生产制造的技艺差距不是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能改变的。我说的性能改进也只能是微调,不是完全重起炉灶,走出一条自己独创的技术路径。”

“这就是说,恒昌公司其实还是在仿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

“确实是这样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以为真正能够生产出能与欧美、日本齐驾并驱的全套纺机,必须在国内的工业体系完整地发展起来之时才能做到的,但只要去努力做终有成功的那一天。”

“我以为,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头寸的问题。不瞒你说,我这里的工人大多数是做轮船修造出身的,轮船修造生意竞争激烈,我才不得不转型生产纺机。”

“我倒以为,解决国内棉纺业的出路还是在于棉铁联营。我在任华商纱厂联合会会长时,在聂云台经营的恒丰纱厂中考察,曾向聂云台建议研制造全套纺机方案,已被他采纳。这一设想也为多家华商纱厂所推崇。为实践久而未成的棉铁联合事业,聂云台遂发起组织了专门制造纺织机器的华东铁厂,出资人都是上海及各地纱厂老板。”

“说到底还是要能制造出优质的纺机才有出路嘛!”周天瑞说。

“棉铁联营才是唯一的出路!”穆鼎丞坚定地说。

穆鼎丞一再推荐棉铁联营的经营方式,使得周天瑞对棉铁联营有了深刻的印象。穆鼎丞数年来一直都在社会各界奔走,联络棉纺织业的同仁积极推动棉铁联营。总商会也在多次会议上赞扬棉铁联营的创举,使得棉铁联营逐步成为实业界的共识。

恒昌机器制造公司和华东铁厂都在小心翼翼试探着启动棉铁联营的进程,稍有些实力的工竞相进入纺机研制的行列,由此,带动了大批中小规模的工厂,生产纺机所需配套零部件;多年后,逐步形成了我国纺机生产制造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