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法无我
寺院每天的生活起居,用晨钟暮鼓四字可以概括一天的始末。朝时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敲钟。
每天清晨早课前半时大约三点半,此时是一天中容易生起烦恼的时刻,如朝四时的乱梦,故以楞严震梦魇,晚课同样如此,暮五时之昏沉,以警文驱昏沉。
祝圣寺负责打板的法师已提前起床,他轻轻地叫起香灯师和负责司钟的法师,而后巡寺院一周击板报时。此时,大殿香灯法师的已做好准备工作,开户亮灯、上香供水等等。
在钟楼里的法师仔细听完打板法师打过五板后,他开始接钟,敲得先紧后缓,唱楞严赞并诸佛菩萨圣号。奋力撞击着刻有铭文的大钟,催醒大众法师们觉醒,如是三遍,共一百零八响,最后轻叩三下,呼护法韦陀天尊菩萨。大钟名幽冥,上彻下达,启迪众生远离苦恼。
大钟响罢,等候在鼓楼内的法师开始接大鼓,敲鼓为祈风调雨顺,敲得声音绵绵密密,不杂不乱。
整个过程,由遍及寺院各个角落的板开始,大钟振聋发聩、震醒迷途,大鼓阵阵、步步为营,透过钟楼、鼓楼的窗户,两边法师交相呼应,有如一部交响乐一般,拉开了寺院新一天的序幕。
大众法师们就在钟声中完成洗漱,在鼓声中披好袈裟进入念佛堂站班。鼓三通后接云板,众法师们排班进大雄宝殿。接引磬铃鼓,三拜问讯。再接大鱼、大磬。维那起腔,是为晨时之课诵。
朝暮课诵有两重涵义:一为日初发心、日暮忏悔,万善同归,求生净土。又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故朝暮功课,为出家人之本份。
一日修行,到了夜晚。先鼓后钟,唱祷祈文。祈法界有情,早成正觉。钟接板,所为止静。亦即熄灯的信号。
三人远离尘嚣,山里空气清新,作息规律,在寺院度过幽静的一晚,从敦煌莫高窟一路赶来的疲倦涤荡殆尽。
三人洗漱完毕,程教授和Emily章、罗警官提到开慧法师的提醒,得到慈航法师的准许后,去祝圣寺的藏经阁内借阅《金刚经》和《无量寿经》,好好再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指如金刚般锐利的智慧,以此能够斩断一切烦恼,度过苦海到达彼岸,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一部重要经典,称万经之王,称一切佛法皆由此出。被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翻译成中文之后,文字颇具般若之美,被禅宗奉为圭臬。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程教授记得有一次读金刚经是在在学校任教的时候,此前虽已诵读过不下百遍,仍对这部经很相应,就从学校图书馆借到宿舍里面,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洗净了双手,焚了一炉香,当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我自己了?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有没有一个“我”?“我”只是我的意识认为有个“我”而存在的,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我”?
怎么都不会想到十五年后,有一天会站在祝圣寺的藏经阁里面,再度捧起这部佛教重要的经典。
翻开经书熟悉的经句慢慢诵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做如是观”、“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时十五年前初读经书的觉受如潮水般涌开记忆的闸门......
一会儿觉得是十五年前自己拿着经书,脑海中幻想的如果有一天在寺院的藏经阁读诵这本经书,一会儿觉得是十五年后读诵着经书,回忆起了十五年前初读经卷的觉受……
交织在回忆和现实中,沉浸在金刚经中而不知流逝的时间......
慈航法师的侍从急促地敲了三下门,跨步迈入藏经阁,快步走到程教授跟前,双手合十道:“慈航法师请施主去客堂,有要事相告。”
随后三人跟着侍从到了客堂,慈航法师端坐在大厅右侧的座椅上,向三人微微示意,三人落座之后,侍从给三人端来三杯茶。
慈航法师请三人品茗,棕褐色的茶盏古色古香,大厅弥漫着寺院自己种的茶叶的清香。
慈航法师没有喝,他看着三人品过茶,将茶盏放到了茶碟上之后,一字一句道:“《金刚经》不见了!”
三人惊愕不已,程教授不明所以,刚才还在藏经阁诵读的《金刚经》,怎么一下就没了呢。
慈航法师看着三人惊讶的表情,深吸了口气,缓缓道:“从英国佛光山道场传来消息,存放于大英图书馆的《金刚经》失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