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理论方法篇

第1章 绪论

翻译语言的研究犹如翻译研究浩瀚版图中的一片明亮绿洲,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之后我国学者迅速跟进,带动了翻译领域实证研究的发展。随着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不断拓展、深化,推进着我们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透过翻译语言这扇门径,我们看到翻译文本不同于原创文本的特征,探究翻译行为的本质,考察翻译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联。而所谓的“翻译腔”也已然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概念,或者只被看成评估翻译质量的方式。值得深思的是,有时一些异域的元素流进语言,使得其生命力更加美丽和强劲。翻译作品,抑或翻译文本究竟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着原创文本,实证研究究竟可以将这项研究带去何方,这正是本书的初衷和兴趣所在。

本书主要考察翻译与语言接触的研究,这也是当前国际语料库翻译研究领域的崭新区域。语言之间相互接触是否会发生影响一直是语言学领域存在争执的问题。哪些语言特征会发生变化?这种影响能有多深远?哪些因素作用于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语言接触研究以及翻译领域的研究,直至目前始终未能清晰地回答以上问题。无论是在语言接触领域还是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均未得到深入考察。一方面,语言接触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进行分类和描述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House,2011;Kranich et al.,2011;Kranich,2014);另一方面,翻译领域的研究,多是对于翻译理论的传统解读,抑或对于翻译共性特征进行共时的量化统计研究。涉及与欧洲语言迥异的英汉语言对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英汉语言对的考察当前还仅仅停留在阶段性历史的解读和分析,而持续性考察阙如。

在语料库翻译(CBTS/CTS)研究领域的初期根据德叙泰与勒费(De Sutter & Lefer,2019),语料库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莫纳·贝克(Mona Baker)的开创性论文“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一文的发表。,翻译与语言发展研究的难点在于对翻译文本和非翻译文本(原创文本)之间的量化统计,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桎梏。随着语料库技术的革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翻译与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有二:一则判断翻译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如何渗透至原创文本;二则翻译和语言接触这两个因素扑朔迷离,很难界定一些语言特征究竟是由翻译因素所致,还是由于语言接触因素所致。在研究方法上,有关历时考察的研究,往往是将某个特定时期的共时语料库进行拼凑,研究结果缺乏可复制性,同类研究之间验证困难。大型且内部统一的历时语料库亟待建设,配套的统计方法相对滞后。此外,当前,非文学文本翻译研究的热潮使得文学文本的价值被有所忽略,文学文本作为社会一段时期的“常规”(norm)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建构方式,是观察语言通过“文化过滤”(culture filter)而发生变化的重要路径。

据此,本书主要从英汉语言的视角出发,集中在文学语体翻译文本特征的历时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给原创汉语语言的改变进行量化实证考察,并探讨其背后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