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宏观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的判据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一切事物均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且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其输出功能。因此,系统结构的优劣应以该系统的输出效益来衡量。就企业微观经济系统而言,这一点是显然的。企业效益不好,当然有外部环境方面的若干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企业内部,是企业内部的某些结构(如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分配结构、组织人事结构、文化技术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产权结构等)结构存在问题。应该说,宏观经济系统也不例外。虽然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系统的输出效益要受制于该系统外部环境(如系统周边环境、国际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其内部结构的优劣却直接影响该系统的输出效益;反之,宏观经济系统输出效益的好坏也是衡量该系统内部结构优劣的依据。宏观经济系统的输出效益好坏,通常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以及经济运行的稳定度(陶立新,1996)等指标来衡量。显然,一个理想的宏观经济系统,就是实现了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基尼系数以及长期、持续、稳定的高经济增长的系统。这种理想的经济运行状况,不仅是人类文明社会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优化的结果。依据运筹学的观点,宏观经济系统是多目标的系统。在外部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各目标都达到极值(如失业率、通胀率、基尼系数都等于零或极小,经济增长率达到最高等)的系统(或输出效益最优的系统)便可称为“最优经济系统”,相应的内部结构就是最优结构。
高失业与低增长,虽然在经济总体上意味着生产过剩、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或者在经济总体上(劳动力与资金)供给的相对过剩(即有限资源的相对浪费当然是不经济的),反映出总量失衡,但这种供大于求的总量失衡是由结构失衡造成的。这是因为:①总量过剩是由部分过剩加总的;②社会经济是发展的,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的。因此,过剩永远是部分(即结构)的过剩,绝不可能出现全面的过剩。同理,高通胀、高基尼系数,反映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分配不公、供给相对短缺。这是一种求大于供的总量失衡,当然也是由结构失衡造成的。其理由是:①总量短缺是由部分短缺加总的;②一个社会的短缺未必是全面的短缺,而通常表现为部分(即结构)的短缺。换言之,无论是总量过剩还是总量短缺的总量失衡,都是由其内部的结构失衡造成的。因此,实现宏观经济系统最优化的前提,是解决好该系统内部结构失衡问题,即构建系统内部坚实的最优结构基础。
综上所述,一个有限资源(集中体现在劳动与资金上)在内部结构的供求上达到均衡的经济,就是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地尽其利的经济,就是一个有限资源被充分利用、毫无闲置与浪费,并得到了优化配置的经济,也就是实现了无失业、无通胀和高增长的经济。这样的宏观经济结构当然就是最优经济结构。而这一最优经济结构的判据恰好是上述的比较收益GBC。即有,
定理:宏观经济系统最优结构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i∈I={i=1,2,…,n},j=1,2均成立,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