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与中国工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全球生产网络要素国际流动的权力主体与利益分配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形成了超越国家主权边界的要素国际流动网络。要素国际流动削弱了主权国家的权限并赋予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与利益分配的权力,形成了一个包含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内的多元化权力主体的全球秩序(姚璐,2012)。要素国际流动的网络化格局带来了权力主体多元化、收益来源多样化、收益分配复杂化和收益准确衡量困难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权力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冲突也日益明显。

一 要素国际流动的权力主体

根据全球生产网络中权力的源泉及其实施的路径,要素国际流动的权力主体可以分为三类(李健、宁敏越,2011)。

(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企业权力

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构成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网络的节点,要素收益如何在这些企业间进行分配主要取决于它们在网络中的地位与控制权。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企业可以分为领导厂商与一般厂商两种类型:领导厂商控制着处于核心地位的高级生产要素并掌握着网络中标准与规则的制定权,因此拥有生产结构性权力[5],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大的掌权者;而一般厂商则以低级要素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依附于领导厂商处于从属地位。要素国际流动的收益分配实质上就是企业间利益博弈的过程,企业在要素流动网络中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收益分配的不平等。领导厂商不仅掌握着网络中要素收益分配的控制权,还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等手段挤压东道国的利益,来保证其整体利益最大化。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网络中的一般厂商可以通过提升要素质量和竞争优势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来强化自身在网络中的权力,争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生产网络自身的发展变化、要素性质与地位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权力与利益的改变。

(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制度权力

制度权力是指那些能够制定或影响相关制度、政策与规则的行为主体所拥有的权力,要素国际流动中的制度权力主要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三种。虽然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但是国家仍是当前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行为主体。各国企业凭借优势要素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以获取相应收益,因此政府必然要行使其管理权力以保障国家利益的实现,但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要素国际流动使国家间的利益分配更加隐蔽和复杂。发达国家掌握着全球生产网络的控制权并拥有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所以必然成为要素国际流动的中心国家,在国家利益分配中占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以低级要素参与分工并被动地接受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与技术标准,对发达国家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在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剥削的弱势地位。可见,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国家呈现出了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国家凭借其优势地位不断攫取国家利益并剥削边缘国家获取的微薄利润,不断拉大两者差距以巩固其在网络中的主导权与控制权。边缘国家只有不断提升在分工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参与国际政策与规则制定的权力,才能扭转其弱势地位。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在调整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产生了更广泛的非经济影响,例如其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权、知识产权甚至国家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的影响。这种非经济领域的影响对更多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权力主体带来了冲击,产生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的分离。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不再是单纯的国家间的利益分配,而是演化成了全球范围内多元化权力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主权国家的调控和监管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始成为要素国际流动的行为主体,它们的制度权力主要体现为其影响国家或企业的政策与战略的潜在权力。包括区域经合组织、WTO、IMF、国际劳工组织在内的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平衡不同权力主体利益、调控和管理要素国际流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制定国内国际政策等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集体权力

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获取要素收益,收益的多少则要取决于该要素在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要素作用与地位的差别导致了要素所有者的权力与利益失衡。高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利益分配中有绝对优势,而低级要素所有者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无法获取应得的收益。要素流动范围的扩大调整了各国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也把原来孤立的、分散在全世界的要素所有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企业关系越密切、要素流动性越强,则各国要素所有者就越容易形成利益联盟。高级要素所有者希望通过共同行动巩固其在生产网络中的权力并攫取更多的利益,而低级要素所有者则需要通过结盟来维护自身权益。各种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机构和相关社会部门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决策以及企业的发展策略,从而谋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工会组织、劳工集团和发达国家的各种利益集团。

二 要素全球流动中的利益分配

各国企业凭借优势要素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并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种网络化的世界生产模式必然需要通过更加频繁与高效的要素国际流动来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更加便捷、更加快速,而生产网络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与组织协作关系决定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方向与流量。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即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二是指生产要素使用权的转移。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结构性权力决定了它拥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组织权和控制权。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或者投资的优势,而是表现为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地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世界一体化生产的优势。跨国公司不可能拥有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要素,为了获取生产要素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凭借其拥有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在全球范围寻找合作伙伴并且建立起由其掌握控制权和主动权的全球生产网络。那些没有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的企业则被动地或主动地融入了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跨国公司无疑扮演着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者、推进者与控制者的角色,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诸如研发、创新、品牌塑造等领域,而那些非核心的业务被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企业。2010年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创造了约16万亿美元的增值,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0%以上、世界出口总额的1/3。

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一体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以国际生产的非股权形式为主题分析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并重点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向国际价值链整合的过程以及非股权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该报告指出,在当今世界,为了使发展中经济体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各个政策的制定者已经不再单纯地采用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方式,而是开始考虑国际生产的非股权形式。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跨境非股权活动产生的销售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非股权形式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雇用员工的总数为1400万—1600万人。全世界共有1800万—2100万工人直接受雇于在非股权安排下运营的企业,大多数从事合约制造、服务外包和特许经营活动。

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性增强,要素的国际流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起就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各国凭借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从而获得相应的分工与贸易利益。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影响分工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国际分工相比,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下降,技术、人才、创新机制等知识要素和信息的地位增强。那些拥有知识、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等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主要集中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环节并获得价值链的主要利润,而具有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禀赋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增值环节,获得的利润很低(见图2-2)。

图2-2 微笑曲线示意
资料来源:经济产业研究所:《模块化》,东洋经济新闻社2000年版,转引自关志雄《模块化与中国的工业发展》,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http://www.rieti.go.jp/c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