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低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农村小学寄宿生人数达到934.6万人,占农村在校生总数的14.1%。[1]农村小学寄宿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寄宿率为15.11%,西部地区寄宿率更是高达20.53%。从省际分布情况来看,云南、青海农村小学生寄宿率为40%以上,西藏地区农村小学生寄宿率高达69.36%;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山西三省寄宿率都在20%以上。2007—2016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寄宿率从8.12%上升至14.18%,西部地区从11.62%上升至20.53%,十年增长了将近1倍。农村低龄寄宿儿童规模正逐年扩大,未来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资源配置与顶层设计多以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成绩为中心,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对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不够,农村低龄寄宿儿童成为被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显然,低龄寄宿儿童作为学生,首先是一个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个体,应该把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低龄儿童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吃、住、学、乐、行诸多方面都会产生不适应,学校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财力保障以及管理等方面均要做特殊考虑与安排。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过快,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寄宿制小学大多借鉴了寄宿制初中办学模式,对“低龄”特征关照不足。国内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研究也多采用“学校中心”的研究范式,围绕寄宿制学校及办学效果展开,偏向于关注寄宿制学校和学习两个维度,缺少对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生存状况的整体把握。
寄宿制办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家校距离太远的问题,便于学校集中布局。与此同时,原来属于家庭的抚育责任必将转嫁给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寄宿制学校新增职能就是为了完成儿童的抚育重任。撇开农村寄宿制小学规模扩张问题,单就已经形成的近1000万人的低龄寄宿儿童群体,其吃饭、睡觉及行为习惯养成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018年4月12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对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和留守儿童照护。”[2]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经承认并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并赋予了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职能。农村寄宿制小学能否承担低龄寄宿儿童与低龄寄宿留守儿童生活关照的责任?解决这类问题是否有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可资借鉴?全国各地农村举办的寄宿制小学中低龄儿童生存状况如何?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生存处境问题?如何从国家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本书以低龄寄宿儿童群体生存境遇为研究的切入点,全面梳理农村低龄寄宿儿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府干预的经验,了解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生存状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低龄寄宿儿童弱势群体生存的国家干预机制,旨在为促进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健康成长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