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地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日益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关心利润指标,对股东利益负责之外,还应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予以充分关注,并承担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责任(Davis, 1973; Mcwilliams、Siegel, 2001)。现代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资本投入产出函数,而是嵌入社会的一员,其最终的价值创造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李海舰、郭树民,2008)。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Jones、Wicks, 1999),如果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不闻不问,必将危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Donaldson、Dunfee, 1999)。因此,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以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和合作关系,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度较之前有所提升,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意愿不强,实际履行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近些年来,随着“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以及众多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频频曝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 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平均得分仅为33.01分,得分低于60分的公司占比竟高达98%(肖红军 等,2016)。由此产生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各界关注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提升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基于此,我们从企业外部的社会信任环境、企业内部的诚信文化这两个非正式制度视角探讨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力量,可以促使企业管理者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来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此外,以诚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验证了企业诚信文化作为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同时,我们还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角度,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在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中的治理作用。我们还从管理层盈余预测质量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会通过披露高质量的盈余预测信息来遵守较高的道德标准,从而维持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丰富了现有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文献。
作为CSR的一部分,ESG更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在新时代,金融机构、企业、政府、投资者都开始重视ESG,全球范围都对上市公司的ESG要求日趋严格。中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股票注册时加入了对ESG相关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保护环境、保障产品安全、维护用工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基于此,我们运用案例研究法,以吉利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因及其经济后果,深入剖析了企业进行ESG披露的动因,进一步研究企业ESG披露的经济后果,丰富了现有企业社会责任披露领域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