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羊肚菌种植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一、病害
1.羊肚菌白霉病
羊肚菌白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普遍存在于土壤中,是羊肚菌栽培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以危害子实体为主。发病初期子实体出现大小不一的小白点,此白点慢慢扩大、加深致菇体穿孔,成为畸形病菇。田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爆发病害,25℃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病菌可在3~5天长满整个子实体。预防白霉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温度、湿度,可通过用微喷浇水取代大田漫灌,同时在出菇季节中午高温期加强棚内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至85%,保持棚内空气新鲜、菇体干爽,可有效降低发病概率。棚内发现病菇时,将病菇不论大小,及时采收清除至棚外销毁,防止病菌大面积传播。染病的菇可能还有一些白霉病分泌的毒素,不适合食用(图1-166、图1-167)。
图1-166 白霉病初期(李玉丰 提供)
图1-167 白霉病后期(李玉丰 提供)
2.羊肚菌黑脚病
黑脚病是羊肚菌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害,尤其是南方地区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发病严重,通常在幼菇时期发病。羊肚菌发病时,大菇菌柄变黑色(图1-168),局部腐烂、发臭,小菇直接腐烂死亡。发病后,扩散速度非常快,危害程度大。预防黑脚病的办法是前期整地时一亩地施用100kg石灰消毒,后期出菇时,加强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图1-168 黑脚病(罗金洲 提供)
3.裂褶菌
裂褶菌,在云南叫白参菇,湖北叫鸡毛菌,菇体全身茸毛,子实体一朵一朵的,叶片覆瓦状生长,没有菌柄,老熟菌肉柔软革质化、撕不动,菌盖很薄、扇形、灰白色,菇片较大。一般以木屑为原料生产营养袋,若灭菌不彻底,在高温高湿时裂褶菌易发生。它生长速度快,争夺营养袋、土壤中的营养,造成羊肚菌减产。防治裂褶菌的办法是生产时降低温度、加大通风量,保证空气流通;发现病菇,及时采收清除(图1-169、图1-170)。
图1-169 裂褶菌初期(李玉丰 提供)
图1-170 裂褶菌后期(李玉丰 提供)
4.绿霉感染
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畦面、营养袋易出现绿霉,应早发现、早处理。污染轻的畦面用小铲将绿霉清除,表面撒石灰;污染重的畦面,将整个畦面的培养料清除。营养袋感染绿霉,感染轻微的,降低温度,让羊肚菌菌丝快速生长;感染严重的及时清理到棚外当燃料烧掉(图1-171)。
图1-171 畦面绿霉感染
5.生理性病害
由于菇棚及外界环境突然变化或遭受水淹等问题,会造成羊肚菌生理性病害。0℃左右的霜害、25℃左右的热害、空气湿度低于70%的风害、持续低温雨水的雨害,均会导致幼菇死亡。
(1)水害
① 特征。“水菇”地上部分个体小而瘦长,一般只有正常个体大小的一半左右,菌盖肉质极薄,质量轻(图1-172)。出菇3~4天后就表现出成熟时固有的颜色,菌褶开裂早,表现出明显的早熟现象。地下菌索少并且入土短,大部分菌索不呈正常的白色,而呈黄褐色。“水菇”不及时采收很快就会腐烂。
图1-172 水菇
② 形成的原因。由于土壤中长期水分过多,造成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长,其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出现“水菇”现象。
③ 防治措施。覆土厚度不超过3cm,适时通风。在菇蕾或幼菇期应采取喷雾方法,控制浇水量,不喷“关门水”。
(2)冻害 由温度过低引起,主要症状是菌柄颜色变灰色、菌帽分化不完整、纹路不清晰、无恶臭味(图1-173)。要时刻注意温度变化,在原基爆发形成之后,温度过低时,晚上一定要关闭风口,以防冻害。
图1-173 低温冻害
(3)热害 羊肚菌是低温型菌类,20℃是羊肚菌子实体生长的红线,子实体生长不宜超过20℃。在管理中,应养成天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在羊肚菌棚中、地表、土壤中,均应有温度计,随时掌握三点温度变化。若发现温度过高,可通过通风、喷水等方法降温。
(4)风害 对羊肚菌来说,风是既必需又可怕的。风大时,特别是晚上的冷风,可将原基和幼菇一夜吹死,有些种植户因此遭受重大损失。在生产中一定要注意通风适度,采取“小拱棚”模式,预防风害。
二、虫害
羊肚菌在出菇期环境潮湿,易发生菇蚊、菇蝇、蛞蝓、跳虫等害虫,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第一,播种前做好栽培场地的清洁,清除污染源,喷施一遍氯氰菊酯,杜绝虫源发生。第二,在通风口和人员出入口设置防虫网防止外来虫源飞入,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粘虫板悬挂高度离地面0.5m为宜(黄板诱杀见图1-174)。第三,可在大棚角落放置盛有蜂蜜、高浓度杀虫剂稀释液的诱集盆,对跳虫等虫害进行诱杀,及时清理诱集盆中的虫体。下面介绍一下跳虫和蛞蝓、蜗牛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图1-174 黄板诱杀
1.跳虫
跳虫是南方羊肚菌大田种植最常见的一种虫害,尤其是水稻田种植,田间存在大量作物秸秆,最容易发生。其幼虫白色,酷似白蚁,但是比白蚁个头小,体长2~5mm;幼虫啃食羊肚菌菌丝,导致田间菌丝或孢子粉呈板块状消失(图1-175);同时,幼虫大量聚集于营养袋下方或里面,田间翻开营养袋很容易发现。成虫黑色,体长3~4mm,啃食羊肚菌子实体(图1-176),通常聚集于子实体顶部,导致子实体畸形,失去商品价值。
图1-175 跳虫幼虫危害菌丝(罗金洲 提供)
防治方法为,种植前清除田间杂草和作物秸秆,土地旋耕后暴晒。播种后可喷洒氯氰菊酯1000~2000倍液预防,及时清理田间营养袋以降低田间虫口数量。出菇后可根据跳虫的喜水习性,在发生跳虫的地方用小盆盛清水,待跳虫跳入水中后再换水继续诱杀,连续几次,将会大大减少虫口密度。
图1-176 跳虫成虫危害子实体(罗金洲 提供)
2.蛞蝓、蜗牛
蛞蝓俗称“鼻涕虫”,像去壳的蜗牛,和蜗牛都是田间常见的软体动物(图1-177)。羊肚菌是中低温喜湿性菌类,而这种中低温和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合害虫蛞蝓和蜗牛的生长和繁衍。它们昼伏夜出啃食幼菇,一晚上可咬食几十个幼小子实体,使菇体长大成为畸形菇,畸形菇子实体倒伏,甚至感染病害,失去商品价值。此类害虫可以人工扑杀或在其活动场所洒10%食盐水驱杀。还可在羊肚菌催菇后、盖膜前,将含有四聚乙醛的商品药物(密达、蜗牛敌),直接洒在小拱棚里的畦面上,每亩用量0.5~1kg,可有效阻止蛞蝓、蜗牛危害,且晴天下午施用效果较好。害虫经过时,肉体接触到药粒,慢性中毒而死亡。我们在许多羊肚菌出菇场地中都会看到,长着羊肚菌的土壤表面有蓝色的小颗粒,这就是预防蛞蝓和蜗牛的四聚乙醛药物。
图1-177 蛞蝓(罗金洲 提供)
三、重茬问题
羊肚菌和其他作物一样,存在重茬问题。如果一块地连续种植羊肚菌,土壤有效成分消耗大,残留物积累多,病虫害会加剧,必将导致羊肚菌出菇较小、较少,甚至不出菇。因此,为避免重茬问题,提倡换地轮休或倒茬种植。南方地区栽培羊肚菌,多采用水稻与羊肚菌轮作的办法,解决羊肚菌的重茬问题,其效果很好。北方地区,种植户大都在冷棚和日光温室中种植,因修棚造价大,年年换地方不太现实。因此北方地区种植栽培前要对场地进行阳光暴晒、深耕,加大生石灰用量至每亩200kg,高温闷棚3周以上,杀灭土壤中的杂菌及虫卵。羊肚菌可以与玉米、西瓜、黄豆轮作,但在种植过程中,千万不能喷除草剂,以免下茬羊肚菌减产或绝收。
(罗金洲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