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痰饮证辨治研究

痰饮既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常见的致病因素。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型。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和呼吸道的分泌物,看得见,容易理解。广义的痰饮是指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失常,不能运化精微津液,使其停留积聚在体内,而成痰饮,不易被察觉。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内至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都可以有痰饮停聚。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饮致病极广,见于内、外、妇、儿等各科。因此,痰饮在中医病因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上至«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下及历史名医,都对痰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理论和临床上取得了不少成就,逐步形成了痰饮病学说,体现了中医探本求源、治病求本的精神,对中医临床医学影响极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不少疑难重症从痰饮论治则可转危为安,其越来越引起医者的重视。兹不揣浅陋,对痰饮的病因证治探讨如下。
(一)病因病机
痰饮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或是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液代谢紊乱而致痰饮,有如水渠之堤裂,则水流出堤外蓄积在低处;或是感受六淫病毒邪气而致生痰,如感受风温病毒而发为喉痹,进一步扁桃体肿大、痰多,即是痰饮一类。虽然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痰饮,但主要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现概述如下。
1.脾失健运,痰饮内生
脾属土,主运化,其运化功能分为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方面。由于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把脏器组织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下输到肾与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而形成尿液以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就如«医宗必读»所论述:“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当脾气虚衰,或脾胃升降功能障碍,其所运化的水湿和水谷精微皆聚而成痰饮,清代林佩琴说:“脾为生痰之源。”清代名医金子久指出:“脾不化湿,湿胜为痰;痰之生也本于湿,湿之生也由乎脾。总之脾家转运失健,以致水谷积湿酿痰。”巢氏«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候上•虚劳痰饮候»云:“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临床研究表明,痰湿型肥胖症、痰湿泄泻、痰湿带下、痰湿眩晕、痰湿高脂血症、痰湿型糖尿病以及水肿等都是由脾失健运以生痰饮所致的疾病。
2.肾气虚弱,水泛为痰饮
«素问•逆调论»论述:“肾者水脏,主津液。”机体内的水液、津液的正常代谢和平衡,依赖肾的气化作用。阴阳平衡和开阖适度,开则把多余水液排出体外,阖则保持体内水液、津液的稳定平衡。若肾阳虚衰,肾之气化乏力,即可使水湿内停,蕴聚而成痰饮。一是肾水上泛为痰,二是肾火灼液为痰。所以张介宾说:“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说明肾气虚弱对痰饮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凡是重危病人出现痰涎壅盛都是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造成的。由于肾气虚弱,气化乏力而致之痰饮,每可凌心犯肺而导致心肺衰竭。张介宾说:“而最可畏者,惟虚痰耳。”就是肾衰竭,水液代谢紊乱所表现的危象。
3.肺气失宣,通降无权,津液与水液停聚而成痰饮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两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肺气肃降,把水液由三焦水道不断地输送至肾与膀胱,最后化为尿液排出体外;通过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将由脾上输而来的水液、津液输布全身,以充养、濡润脏腑组织;同时把一部分代谢后的废物,通过皮肤汗孔而排出体外。总之,通过肺气之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机体内保持着正常的水液代谢,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相反地,在病理状态下,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职,便出现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水液、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水液停聚而成痰饮。另外,当肺阴不足而生内热,热灼津液而成痰,或肺气郁久亦可化热而生痰。人是一个整体,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而和调共济;在病理上失衡状态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痰饮的生成亦是如此,如脾气虚弱、聚湿为痰和肾虚而泛水为痰,皆可上渍于肺。因此,“肺为贮痰之器”。总之,“肺为贮痰之器”之痰,既有肺本身的功能紊乱所生之痰,又有脾肾所生而上壅于肺之痰。
概而言之,痰由湿而生者,病在脾;痰因气而生者,病在肺;痰因寒而生并缠绵难除者,病在肾。虽然此不能网罗所有致痰之因,但已概括了主要致痰因素。因此,抓住这三纲,辨治目自张。如张介宾以其卓识指出:“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就是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洞悉疾病的本质所做的经典结论。
(二)证治
痰饮的生成因素繁多,其致病也非常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特别是慢性疾病、疑难病症以及危重疾病,其病理变化无不与痰饮有关。因此有痰生百病、怪病多痰等说法。因其临床表现多有怪、顽、变等特点,给诊断造成难度,给治疗带来困惑,现分述如下。
1.临床表现
(1)怪症:
出现的症状奇怪难测,如哭笑俱见、痛痒不定、说笑无常、形体剽悍而食欲不振、彻夜梦幻、渴喜热饮、渴不多饮……
(2)顽症:
病证缠绵难愈,延年累月,时轻时重,反复无常,为顽疾痼病。
(3)变症:
症状变化不定,时寒时热,时笑时哭,时痛时痒,变化莫测……
2.治疗原则
(1)总则:
宗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因痰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若阳气旺盛,气化正常,痰饮亦能自除。用温阳和之,即是用温通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达到化痰祛饮的目的。这是治疗痰饮的指导思想和总则。
(2)从五脏治疗: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是依赖五脏功能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一旦五脏功能失常,则水液停积而成痰饮。而祛除痰饮的根本治法,就是要恢复五脏功能及其协同作用。其中又以肺、脾、肾为重点,脾肾为核心。因“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不再停积,有利于化痰祛饮。然而,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脾肾阳虚,阳虚不能气化,气化无权则水液蕴聚所致。明代王纶首倡“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因此,“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3)理气化痰:
«济生方»对治疗痰饮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腑,结而成痰。”清代喻昌指出:“大率痰为标,气为本,治标易而治本则难矣……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肃然下行;……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下行;……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气顺则痰不留,即不治痰则痰自运矣。”对治痰饮既提出原则,又很具体,对治疗痰饮很有启迪。而朱丹溪高度概括地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实是善治痰饮之大家。
(三)典型病例
脾肾阳虚痰饮案
病例:
叶某,男性,73岁。初诊:2011年8月19日。患者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0余年。刻诊:慢性咳嗽,反复发作,气喘痰多,纳减便溏,夜尿多,腰酸乏力,面色黧黑,舌质淡黯胖,苔白腻,脉细滑。辨证为痰饮,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处方:淫羊藿20g、熟地黄30g、肉桂5g(焗服)、当归20g、白术20g、姜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白芥子15g、北杏仁15g、补骨脂20g、红参20g、干姜20g、细辛5g、北五味15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二诊:8月29日,服上方10剂,咳嗽十减其八,喘痰俱减,纳食增加,大便已成形,肾阳得振,脾运渐健,继以上方稍作加减。并服肾气丸,每次8粒,每天3次。三诊:9月20日,服上方15剂后咳喘缓解,痰减纳增。处方:熟地100g、枸杞子80g、淫羊藿60g、红参100g、白术100g、补骨脂60g、鹿茸20g、肉桂20g、北五味30g、制附子30g、白芥子60g、炙甘草30g、当归60g。共制成颗粒剂,每次服5g,每天3次。经追踪,经坚持服以上颗粒剂2月后,诸症若失。
按语: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痰饮证,确属顽症,每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病之根在于脾肾阳虚,而致痰饮壅盛。脾肾阳虚不恢复,则痰饮难祛,咳喘难平。治以补肾阳,健脾气,则阳振气化而痰饮渐愈,这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审因施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