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Java:从零基础到项目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1 利用牛顿迭代法求平方根

虽然Java自带了数学函数库Math,但是该库仅支持开方运算中的开平方,并不支持开N次方的运算,连计算三次方根也无能为力。比如求解27的三次方根,中学生都知道27的三次方根为3,但求三次方根的Java代码该怎么写呢?换句话说,Math库的开平方函数sqrt是怎样实现的呢?开三次方与开二次方,乃至开N次方,本质上解法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具体的解题思路,开多少次方均可触类旁通。现在问题在于,Java的基础运算只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如何才能利用四则运算实现开N次方根的功能呢?

在计算器发明之前,普通人要计算一个数的N次方根,可以先猜个约数,求得该约数的N次方,再与这个数比较,结果比这个数大则约数改小,结果比这个数小则约数改大。如此重复多次,直到约数的N次方足够接近这个数,那么该约数即可近似为这个数的N次方根。然而落实到编码上就不容易了,一方面约数怎么猜,另一方面约数改小要改多小,约数改大又要改多大,这些都是很模糊的说法,没法写到代码里面。因为人类动脑子的同时用到了经验,猜多猜少依据的是后天获得的经验,但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犹如学龄前幼儿,什么经验都没有,连瞎猜也不会,必须告诉它准确无误的做法才行。也就是说,每行程序代码都得由明确的数字与符号组成,就像求解方程式那样,严格按照式子开展运算,这样才能求得精确的数值。

仅仅依靠加减乘除就想计算N次方根,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种巧妙的数学解法,叫作“牛顿迭代法”。顾名思义,该解法是牛顿发现的,正如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牛顿对着N次方程式的函数曲线冥思苦想发现了牛顿迭代法。假定某个数字为a,它的N次方根为x,则方程式可写作a=xn。把a挪到等号右边,此时方程式变为0=x2a,对应的函数式为f(x)=xna,其中f(x)=0的时候可求得方根x的数值。

简单起见,假设n=2、a=2,则函数式f(x)=xna可简化为f(x)=x2-2,该式子对应一条二次函数曲线,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f(x)=x2-2的函数曲线

从图2-1可见,该曲线经过坐标点(0,-2),并且它与x轴有两个交点,其中右边的交点落在(1,0)与(2,0)之间,这里将该交点记作x0,显然x0的横坐标数值即为原函数式的解。为了求得x0的横坐标,牛顿想了一个办法,他先在x轴上挑一个坐标点(3.5,0),并将该点记作x1。接着在x1画一条垂线与曲线f(x)交汇,并在交点处描绘函数曲线的切线,切线与x轴相交于坐标点x2。继续在x2画一条垂线与曲线f(x)交汇,仍在交点处描绘函数曲线的切线,新切线与x轴相交于坐标点x3。此时添加了垂线和切线的坐标系空间,如图2-2所示。

图2-2 对函数曲线交替做垂线与切线的示意图

观察这几个点的位置,可知x1x2再到x3,其值逐渐逼近x0,倘若在x3位置重复画垂线、描绘切线的操作,新求得的xm必然越来越趋向于x0,如此便能计算出方根的近似值。

在坐标系上画垂线很容易,但描绘曲线某点的切线就不简单了,因为你不知道该切线的斜率是多少。从几何角度看,切线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且在交点处二者近乎重合。物理学上有一个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值为9.8m/s2),t为下落时间,S为下落高度,这个自由落体曲线与前面讲的二次函数曲线相似,此时切线的斜率等价于物体在该时间点的瞬时速度V=gt。在代数学体系中,函数式f(x)对应的斜率式子为f'(x),它被称作原函数式的导数,意思是引导方向的函数。就式子f(x)=xn-a而言,它的导数为f'(x)=nxn-1,倘若已知x的具体值,则f'(x)求得的导数即为该点切线的斜率。

假设从坐标点xm开始做曲线方程f(x)=xna的垂线,并在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处做切线,且该切线与x轴相交于xm + 1点,则包含曲线、垂线、切线在内的坐标系如图2-3所示。

图2-3 函数曲线在xm处的垂线与切线

此时可求得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坐标为,根据斜率公式可得,分别代入,方程式变为,一番计算后求得,该结果正是点的横坐标值。由求得的数值之后,还可如法炮制求得等各点的数值,并且越来越接近点,如此反复迭代多次,的数值将非常逼近方根的真实值。以上求解的整个过程便构成了牛顿迭代法,通过多次迭代运算,从而求得N次方程式的方根近似值。

当然,上述的迭代式无疑太复杂了,因为该式子为N次方程的迭代式。对于二次方程式来说,可将n=2代入,于是迭代式可逐步简化,,最终得到的便是求平方根所需的迭代式。

接下来,利用求平方根的迭代式计算数字2的平方根,且令变量Xm从数字自身开始迭代3次,据此编写的示例代码如下(完整代码见本章源码的src\com\arithmetic\Pingfanggen.java):

        double number=2;                  // 需要求平方根的数值
        double Xm=number;                  // 每次迭代后的数值
        Xm=(Xm + number/Xm) / 2;          // 第一次迭代后的平方根
        System.out.println(number+"的平方根="+Xm);
        Xm=(Xm + number/Xm) / 2;          // 第二次迭代后的平方根
        System.out.println(number+"的平方根="+Xm);
        Xm=(Xm + number/Xm) / 2;          // 第三次迭代后的平方根
        System.out.println(number+"的平方根="+Xm);

运行上面的求方根代码,打印出来的日志如下:

2.0的平方根=1.5
2.0的平方根=1.4166666666666665
2.0的平方根=1.4142156862745097

由日志可见,仅需3次迭代,求得的平方根数值1.414就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3位。

把代码里的number取值改成3,准备求数字3的平方根,重新运行修改后的求方根代码,打印出来的日志如下:

3.0的平方根=2.0
3.0的平方根=1.75
3.0的平方根=1.7321428571428572

可见3次迭代之后,计算出来的1.732依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3位,说明通过牛顿迭代法求方根的效率很高。同理,可由式子推出3次方根、4次方根的迭代计算代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