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历史(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弁言

《灾害与历史》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共同创办的学术辑刊,每年一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灾害,不管是导源于自然变异的自然灾害,还是比较纯粹的人为灾害,抑或人为引发的自然变异所导致的环境灾害,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都脱离不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进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人类的知识谱系之中,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像新兴的灾害学那样,可以从人文、自然两大学科领域吸引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对其展开广泛深入的跨学科探讨,并在这样一种共同探讨和相互切磋之中推进各自学科的发展,进而涌现新的知识类型。

本刊以“灾害与历史”为名,即是基于在长期研究实践中形成的“灾害与历史双向互动、缺一不可”的认识。它主张以历史的视野考察灾害,同时,也从灾害的角度探索历史;灾害不再是孤立、封闭的单一事件,不再是常态之外的非常态,而是深嵌于历史之中的开放型动力系统,是历史演化过程的一部分,而历史也以灾害为表征呈现其本质上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也不再仅仅是对所谓过去的灾害历史的讨论,而是从动态的过程的角度,亦即历史的角度,对现在乃至未来灾害情势的观察与预判。

要继续推进灾害史研究,就必须思考和解释如下问题,即到底是简单地将灾害视为历史之中某一静态的孤立的事件,或者说历史长河中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还是将其看作历史演化过程或历史大潮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将其看作常态社会之外的所谓的“异常”,还是社会常态本身?归根结底,灾害是在历史之外,还是历史之中?是把灾害作为研究的对象,用历史的眼光透视灾害,还是把灾害当作一种视角,通过灾害来重审历史?对于这样一种灾害与历史,我们的思考是,既要把它们各自都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要作为研究视野去考察对方,最终形成对象和视野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关联。

在这样的宗旨之下,《灾害与历史》所关注的主题和涵盖的内容将不限于单一的灾害事件或者灾害历史,不限于过去或现在,不限于人或自然,其所涉及的学科,也不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而是一切从历史的角度对灾害进行观察与研究的相关成果,涉及灾害状况、灾害规律、灾害成因、灾害应对、灾害影响,以及灾害记忆、灾害文化、灾害哲学、灾害信仰等一系列新旧问题和领域;它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的自然灾害,还可以探讨包括战争、事故在内的所谓“人祸”,以期使灾害史研究和人类社会历史更广泛、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它在关注灾害历史的同时,亦关注灾害研究自身的历史,着重灾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提炼总结,加强史料(特别是地方史料、稀见史料、国外史料和口述史料)的积累和共享。此外,通过登载索引、综述、书讯、书评、访谈、回忆录等内容,及时传递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总结研究进展,评介重要研究成果和学者,梳理灾害史学科的发展脉络,使其成为灾害史研究的“信息高地”。

过去几十年间,灾害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同学科之间、中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从自然科学或人文学科分别开展的灾害史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更关注灾害本身的规律、成因和趋势,后者更倾向于灾害情境下国家、社会,主要是人和人群的故事、生命的故事,各个不同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原本无可厚非,却也给彼此的对话造成了困难。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也需要继续加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当前,环境史或生态史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灾害史研究在其中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国有关灾害的历史文献记载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中国学者理应在世界灾害史研究中发出更多的声音,但由于中西方的学术传统、学术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目前来看还不尽如人意。

但是,灾害史终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项跨越国境的全人类事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国际与国内的学者之间,只有充分展开对话,才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具体而宏大之历史进程的认知。《灾害与历史》愿意提供这样的学术园地或学术平台,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国籍的学者在此充分对话,各自贡献自己的智慧,共同增进彼此的了解,在差异之中形成共识,在共识之后孕育分异,从而推动灾害史研究继续前行。

《灾害与历史》主要由以下栏目组成:

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此类栏目为辑刊的核心,将根据学科发展动态,每辑设计一个主题,通过投稿、征稿、约稿等形式,筛选一批兼具学术性与创新性的高水平论文,力求从不同侧面切入,从整体上把握和呈现该方向的学术进展,引领灾害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对论文字数暂不设限,但要求作者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兼顾作品的可读性与普及性,使刊物能够吸引到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影响力。

圆桌论坛(学术笔谈):围绕灾害史研究某一重要问题(如灾害史研究理论体系构建、跨学科方法集成、中外灾害比较研究或灾害本身的实证研究等),邀请不同身份(如自然与人文学科背景、中国与外国)的一组专家,以笔谈形式展开对话,篇幅不必长,但需要观点鲜明,甚至形成碰撞与交锋,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的氛围,发挥辑刊作为交流平台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灾害史研究是一门现实服务功能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社会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灾害问题(如汶川地震)、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往往成为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定期开设专栏,向自然、人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专家约稿,或进行座谈,同样可以从不同方向切入,并形成对话或争鸣,使读者能够将当前的热点问题放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达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灾害记忆:这一栏目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珍档撷英,即发掘稀见历史文献,并对其中保存的灾害史料信息进行提取与解读;二是学术访谈,即对灾害史领域的前辈专家进行访谈,介绍其走上灾害研究之学术道路的因缘际会、学术成就及研究心得;三是灾害现场,通过寻访近代、当代重大灾害的幸存者,开展深度口述史研究,探讨灾害对社会文化和人类心理的持久影响。

研究动态:主要介绍每期辑刊出版之前一段时间内与灾害史研究相关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刊载代表性研究论著索引和综述文章,介绍新近出版的各类作品,品评灾害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本刊将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和海外中国灾害史研究杰出学者组建编委会,采取轮流主编制。每辑编纂,均邀请编委会成员或编委会之外的其他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其所负之责,在于构思该辑各栏目的主要话题,先行征稿,并根据需要,邀约海内外相关专家撰写稿件,或参与圆桌论坛;其他编委亦依此主题,在征稿、约稿或撰稿方面予以协助。所用均须通过编委会或相关专家匿名评议;一应费用,均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承担。为推动灾害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本刊将择优发表青年学者(包括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学术成果。

灾害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只有依靠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寻找最为合适的因应之道,所谓众擎而易举也。《灾害与历史》将以此作为办刊理念,希望通过学界同仁的“众筹”、“共建”,群策群力,最终搭起一个为海内外共享的灾害史研究学术平台。

《灾害与历史》编委会

2016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