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阿妹,这首《关雎》有没有粤语版?”毕如意犹未尽。
“我试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毕玉的歌声宛转悠扬,洋洋盈耳。
“有没有英语版的《关雎》?”毕如兴致高涨。
“二姐,你的英语比普通话还要差。唱英语版,你又听不懂。”毕玉迷惑不解。
“英语尤如鸟语,肯定听不懂,但可以听曲呀。就好像听刘义君弹钢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毕如用粤语唱《关雎》,丝毫不比妹妹逊色。
“那我试试。”毕玉边回忆边唱。许渊冲英译版《关雎》在毕玉脑海里回放。
By riverside a pair关关雎鸠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在河之洲
There is a maiden fair窈窕淑女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君子好逑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参差荇菜
Of cresses here and there左右流之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窈窕淑女
For the maiden so fair寤寐求之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求之不得
He cannot fall asleep寤寐思服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悠哉悠哉
So deep in love,so deep!辗转反侧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参差荇菜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左右采之
O lute,play music light窈窕淑女
For the fiancee so slender!琴瑟友之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参差荇菜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左右芼之
O bells and drums,delight窈窕淑女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钟鼓乐之
“阿妹,厉害。用英语唱《关雎》都这么有中国风。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觉得曲调韵味十足。”毕玉的即兴翻唱深深地震撼了毕如。
“知道我刚才唱的英文版《关雎》是哪位大师翻译吗?二姐,你肯定不知道。书房右侧书架上的许渊冲中国古诗英文译著,如《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唐诗三百首》《新编千家诗》,你一本都没碰过。”毕玉嫣然一笑。
毕如反驳道:“是碰过,但没看过。你上中学那几年,书房的卫生都是我在做,我拿软毛刷一本一本扫灰尘。那么多书,我和外婆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清除灰尘。”
毕玉笑盈盈地说:“辛苦二姐了,为我们如玉斋任劳任怨。”
“许渊冲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毕玉眼神里都是崇拜。
“英法韵文?什么意思?”毕如问。
毕玉说:“就是许渊冲把古诗词翻译成英文,也能像原文那样押韵。比如By riverside a pair .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 is a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看,每句的最后一个单词:pair,cooing,fair,wooing.pair和fair押同韵脚。cooing和wooing押同韵脚。所以你听到我唱时,就觉得韵味十足,特别有中国风。”
“原来如此。”毕如如梦初醒。
毕如接着问:“那古诗词为什么都要押韵呢?”
“这要从韵字说起。”毕玉站起来,走到电视柜前,打开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取碟,暂停,换碟,读碟,播放,重按下一曲,直到《在水一方》的旋律响起。
毕玉回到沙发上继续解释道:“韵字之前写作匀,均匀的匀。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犁是最常见的农耕工具。翻地时,犁一直向前进,地上翻起了一个个土块儿。这些被翻起的一个个土块儿,大小都是均匀的,这就是均字的本义来源,土旁加一个匀字。”
“这犁地跟押韵又有什么关系?”毕如百思不解。
“比如现在你心里非常高兴,迫切找两个朋友分享一下,结果朋友的反应却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那么作为你的朋友该不该这样做呢?显然不应该。你作为分享者,当然是期望你的朋友听过之后,她的反应能跟你当时的情绪相互呼应、产生共鸣的,这样的情感交流才会让你感觉舒服。如果她的反应不合乎你的心灵期待,那么你们就很难顺畅交流下去。”毕玉沉声静气。
“阿妹,讲人话,总讲得深奥莫测,听得我一头雾水。”
“二姐,你的语文水平还要努力提高。平时少看言情小说,多读《诗经》。古诗押韵其实就是一种心灵期待,期待对方的呼应和共鸣,是人内在的自然需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是通过咏的形式将情绪表达出来,用节律加以调节情绪。所以,诗歌韵律上的情绪与诗歌内容上的情绪是契合的、同步的。”
“咏就是唱的意思。诗经就是诗,准确地说,诗就是歌曲,一首首颂德的歌、祭祀的歌、宴饮的歌、恋爱的歌、送别的歌、讽刺的歌。治世之音安宁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是平和的;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是乖戾的;亡国之音哀伤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众生活是困苦的。”
“所以端正人的得失之行、变动天地之灵、感致鬼神之意,诗是最有效不过的了。古代君王就是用《诗》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移风易俗的。”
“《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孔子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秦汉以后,因历秦火,故多口耳相传,在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并被立为官学。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总序《毛诗序》,强调人的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有‘诸内必形诸外’,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必然通过‘言—嗟叹—永(咏)歌—舞蹈’等形式渐次强烈的行为表达出来。”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
“说了半天,诗原来是歌词呀。押韵的文章。韵文。”毕如茅塞顿开。
“那从明天开始读《诗经》。阿妹,《诗经》放在书架第几层?”毕如问。
“左边书柜最上层放着《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和各种字典,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章太炎言:读古书,非通小学是无从下手的了。小学指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文字学居其要。”毕玉答。
“什么是《十三经》?还有什么是注疏?古人读个小学都这么复杂,又是文字学,又是音韵学,还有个什么学?”毕如最害怕学古文,有些词语,她是闻所未闻。
“训诂学。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一个人而言,文化的高度和底蕴决定了一个人的眼光和心胸、习性和品德、灵性和智慧。”毕玉不厌其烦地解释,她相信:讲多了,自然就懂了。
“阿妹,我们要是能互换脑袋就好了。”一读书,毕如总能联想到《无头东宫》的剧情。
“二姐,人要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逐渐发展而来,于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学习这十三部儒家经典之前要先学习《说文解字》,识字通经,才能遨游国学之海。古代的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表达各自的意思。相传孔子立学,曾以《易》、《书》、《诗》、《礼》作为教材。”毕玉喜欢读书,而毕如一读书就想睡觉。很多时候,毕玉都充当老师的角色,诲人不倦。
“这就是你每晚读书给小弟听的原因?要是我,肯定坚持不了,加上我识字不多,小弟一下就能把我问倒。阿妹,那《诗经》放在哪个位置?我知道,你记性最好。”
“靠近阳台的第七层书架,从右向左数,第二本是《诗经》,第一本是《易经》。”
“这本《诗经》附有现代文解释吗?”毕如追问。
“没有解释。你实在看不懂,那就看这本《诗经注析》。”毕玉从茶几上拿起这本书递给毕如。
“这么厚一本,要我的命呀。你直接解释给我听就好了,那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眼花。”毕如接过毕玉手中的书,随意翻了几页,又放回茶几上。
“好吧。那我给你讲讲《关雎》的押韵。”毕玉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