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伴随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价格信号是引导制造业技术变迁的重要依据(都阳,2013)。劳动力价格变动诱致企业创新的前提是价格能够灵活反映劳动要素的稀缺性,但中国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劳动力工资扭曲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突出问题。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力按照贡献获得报酬,价格变动传递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正确信号,但现实中,依赖要素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诸多因素,使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受到制约,形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劳动报酬低于劳动生产率、工资向下扭曲的典型事实(施炳展、冼国明,2012;王宁、史晋川,2015)。
工业化发展早期,扭曲劳动力价格是促进工业发展的次优选择(张军、王永钦,20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带来的人口红利。当前人口转型导致劳动力短缺凸显,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74.50%,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100582万人,中国已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逐渐转向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阶段,劳动力工资扭曲的成本越来越明显,加剧城乡、行业、企业间的收入不平等(Whalley、Zhang,2007;孙宁华等,2009),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近19.53%(盖庆恩等,2013),不利于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微观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2011—2017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从11.50%持续攀升至27.40%,专利申请数量从38.61万件增长至81.70万件,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0.06万亿元提高到19.16万亿元。2017年中国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13%,但韩国、瑞典等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国家2016年的这一比值已分别达到4.23%和3.25%。结合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总体上中国工业企业创新面临创新投入较少、创新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等现实困境。
劳动力兼具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和消费群体属性,劳动力工资扭曲将严重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劳动力工资扭曲意味着价格信号无法准确传递真实的劳动要素稀缺性,阻碍价格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功能,必然影响微观企业的要素投入、创新动力以及职工培训激励等(Jones,2011;张杰等,2011;戴魁早,2019)。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的工资向下扭曲,导致劳动收入份额持续偏低、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失衡,造成国内消费低迷的直接后果,以致企业创新的消费驱动力明显不足。
在当前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重叠加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亟须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泉,但企业创新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合理测度劳动市场的工资扭曲程度,系统考察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探究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讨论不同特征企业中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原因,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对于揭示有效转换经济动能背后企业创新形成的条件及其微观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