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学术观点
最近十几年,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学术特点,回顾、总结了一下,主线条有三个方面:中医与西医必须结合;外治与内治必须兼顾;继承与创新必须并举。之所以冠以“必须”两字,是想强调两者间联系的必要性和方向性。
一、中医与西医必须结合
(一)认识与主张
从医政管理的层面上说,骨伤科的疾病诊断名称中,中、西医病名诊断的重合率高达90%以上;从治疗方法上,中西医的重合率也超过50%。在医政主管部门对中医所要求的中医、西医双重诊断,允许手术和开处西药的背景下,中医必须学习西医,必须中西结合,否则,很难开展正常的医疗工作。
从现实存在的视角来看,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医院(包括中医院)都有中药房、西药房,都有手术室、石膏室(现在多称整复固定室);几乎每一名骨伤科医生都在从事中医、西医的诊疗工作(只是比重不同罢了)。如此关联紧密的两个学科,甚至是同一名医师所实施的两种疗法,怎么能不需要协调配合呢?
当然,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中西医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提高疗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其任务是要深刻理解中西医的基本理论,继承和发扬中西医的长处,使疗效超越单一疗法的疗效,从而争取创立一个新的学科。
总体说来,国家近年来的政策,就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理念,也就是以往所说的中西医结合。我们期望的“结合”目标,就不单是取长补短,协调发展,而更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相融的境地,是能够产生叠加效应的技术体系。
(二)体会与实践
1.体会 作为一种救治伤病的有效方法,骨伤科医生应当掌握好手术疗法,但是又不可过度偏废:过度手术、忌惮手术都是不可取的。中医骨伤科的优势是正骨手法、夹板固定等,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彰显特色。
就药物治疗而言,许多中药的疗效是比较突出的,甚至完全能够媲美同类西药,而且,中药的副作用一般比西药(如非甾体类药物、降尿酸药物等)要小许多。同时,中药外治的消肿止痛作用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作为一名中医师,在实施中西结合的诊疗时,应当接纳西医的诊疗技术,但是更应当保持自己的特性,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必须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时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近期,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设的“纯中医治疗医院”或许就是政府对“能中不西”的一种要求、尝试、示范和体现吧!
2.实践 为了总结和规范、推广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成果,1998年开始,作为主编,我撰写出版了《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骨伤科手册》(先后3次再版);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7年制教材的编写。至今我还在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积极开展一些中西结合的专科学术活动。
在临床治疗中,我一直努力践行这一思想:不同的疾病(甚至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患者)要注意实施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治疗法。例如,骨痹治疗的疗程长、难度大,我遵循“阶梯疗法”,三期及其以下者施行中医药治疗,如果相应疗程结束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则同时使用西药[发作期使用醋氯芬酸、慢性期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及硫酸软骨素口服,或(和)关节注射透明质酸钠或复方倍他米松];四期患者主要考虑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急性期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相当,但西药的副作用较为严重,我通常首先使用中成药“痛风定”或“清痹汤”(详见第五章第一节)口服、外敷双柏散,如果2日内无效,则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口服。这样的先中后西的序贯治疗安排,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使患者在两套治疗体系的交相护航下,健康受益得到了最大化。
二、外治与内治必须兼顾
(一)认识与主张
骨伤科的“外治”经常被认为就是手术疗法,甚至存在一种倾向,认为手术治疗是治疗骨科疾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水平是衡量一名骨伤科医生业务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的确,手术是骨伤科的一项重要治疗技术。曾经,我也和大多数医生一样热衷于手术,实施术种较为丰富,患者年龄跨度也很大,但随着手术量的积累、手术技能的成熟,我渐渐发现手术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慢慢地我开始对非手术疗法日益重视,对手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在指导和培养年轻医生不断成才后,我的工作重点逐步向把控手术指征、实施高级别手术、开展指导手术、提高手术质量、引进新技术的方向转化,我的观点就是——“做好该做的手术”。
许多学科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有的学科已经完成了学科细分,例如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泌尿内科与泌尿外科等。在骨伤科则基本上还没有细分为骨外科和骨内科的情况下,骨伤科的治疗必然包括了手术与非手术两类疗法,骨伤科医生必须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两类疗法,更何况,适合“骨内科”手段(即非手术疗法,又俗称“保守疗法”)的患者居多。非手术治疗毕竟是应当更多使用的疗法,著名骨科专家Charnley曾经说,“手术是技术,非手术疗法是更高的技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甚至放弃非手术疗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在发生不小的变化,创伤性疾病在逐渐减少,劳损性、退变性疾病在急剧增加。因此,需要进行手术、手法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少,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中医骨伤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非手术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系统的疗法并有良好的疗效。作为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非手术疗法的专长,而没有理由自断臂膀,更不应该辜负群众对我们发扬中医特色的期望。
(二)体会与实践
1.体会 在二十多年前,孙材江教授就提醒我,不应将非手术疗法称为“保守疗法”,千万不能将这两种名称相提并论。经过无数的非手术治疗实践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样做的必要性。“保守疗法”的定义本身就比较模糊,还可以被人理解为姑息治疗、维持疗法等,有用词不当之虞;与“保守”对应的词汇是“积极”,如果一定要将非手术疗法称为保守疗法,那么,面对手术疗法的风险性,我们是不宜将手术疗法称为“积极疗法”的;“保守”的称呼容易产生误导,可能会让患者失去信心、让医生消极对待。
2.实践 为了对骨内科的理论与经验进行阐发,使骨科医师能够对骨内科有更深的认识,使我们能够用“内外结合”的双手造福人类,我与我的导师、全国著名的骨内科专家孙材江教授一起,编撰了国内第一部适合全年龄段患者的骨内科学专著——《实用骨内科学》。这本专著使得骨伤科的非手术疗法被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业内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患者享受到了多元化的服务,健康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为了探索骨伤科的中药外治新配方、新剂型,我总结和调制了系列中药外用方剂,例如消瘀散、解毒散、牛膝醇提液等,所涉及的剂型包括散剂、巴布剂、涂抹剂、酊剂等。系列外用药制剂的研制成功,使得临床医生一直期盼的外用药的辨证施治、辨病施治有了可操作性,疗效也有了大幅的提高。
为了弘扬骨伤科的特色治疗方法,几年前,我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辉教授一起,组织国内一些专家编写了《骨伤科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对骨伤科的非手术治疗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诠释。
三、传承与创新必须并举
(一)认识与主张
在2019年10月25日举行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个会议从国家政策的层面,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路径,那就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并且将中医药的发展与国家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继承与守正的区别,在于继承不是盲目的继承。过往的认识是有糟粕的,哪怕是权威的东西,也会有瑕疵良莠;守正则是强调要从传统的事物中取其精华,循其正义。
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在明、清时代就已经比较完善了,其中对创伤的治疗方法则在更早的唐代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悠久的历史在带给我们自豪的同时,也容易束缚我们的手足,导致一千多年来中医治疗方法变化不大。从科学的观点来看,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希望,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就是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实,中医也一直在创新(例如青蒿素、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现代产品的研发成功),也只有创新的中医才有希望。
(二)体会与实践
在熟练掌握了骨伤科疾病的诊疗知识和技术后,我开始结合临床观察、动物实验来研究和开展新技术。近二十多年,在继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中医诊疗方法的创新,先后获得与治疗技术有关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消瘀散、六味骨痹汤、夹板恒力扎带、骨折脱位手法复位模型)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胸腰椎骨折复位床托)。
小夹板固定骨折,是中医骨伤科独具特色的疗法,但临床应用每况愈下。外部原因是石膏固定产品的更新换代迅速,石膏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大有取代小夹板之势。而小夹板几十年来没有明显改良,还是用杉树皮、柳木板,新一点的材料是泡沫铝条板,这些产品的力学性能不够满意,固定效果不尽如人意,操作起来也不够方便,还要担心扎带过紧导致严重并发症等,妨碍了小夹板的广泛使用。其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障碍都是不难克服的。在这种思路带领下,我对小夹板的材料及其恒力扎带进行了多项研究,研发了新的产品,目前还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中医治疗骨痹(骨关节炎)有一定的优势,但多集中在缓解症状(治标)的层面,而在控制复发(治本)的疗效上就不太满意。根据文献总结和临床经验,我认为,牛膝修复关节软骨的作用,是其补肝强筋作用的一种体现。为此,我开展了牛膝治疗骨痹的系列实验研究,多角度、多层面探讨药效和机制,并且在临床上开展了牛膝醇提液透药、“六味骨痹丸”口服治疗骨痹的研究。虽然以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还没有超过同类西药的疗效,怎样提高其药效并成功开发新产品,是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
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不可偏废,应当两者兼顾,有机相融。我认为,在创新时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在选题上,应当继承传统,突出特色;在方法上,应当吸收、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提倡微创技术;在方向上,应当不断创新提高并强化规范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