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思考力的读书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件趣事

前几天,我读了两位作家合著的文库本。这本书是一本采访集,记录了女性作家川上未映子与比她年长30岁的著名男性作家村上春树的访谈内容。我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单行本,由于我十分喜欢这两位作家,所以文库本发行后,我又读了一遍。

一拿起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奈良公园中小鹿遍地跑的情景。在奈良公园附近,有一家咖啡店,阳光照进二楼窗前时的美好景致,至今都让我记忆鲜明。我还记得旅行结束后,我乘坐开往东京的东海道新干线,就是在这趟列车上,我读完了文库本发售前的单行本。

这段被唤醒的旅行记忆,发生在2017年5月。我翻开刚刚发售的文库本,也证实了单行本确实是于2017年发行的。

我一边回忆着当时鲜明的场景,一边拿出手机,打开相册,并搜索2017年在日本旅行时的照片,最终我找到了在奈良公园附近那家咖啡馆拍摄的照片,以及返程时在新干线车厢中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清晰地映着《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新潮社)的封面。我用手机登陆亚马逊(Amazon)搜索,显示出这本书是2017年4月27日发售的,于是我明白了,本书刚发售时,我就买了这本书,并在奈良旅行期间就读完了。

也就是说,两年半以前,我读过这本书。文库本发售后,我在2019年又读了一遍文库本。文库本新收录了单行本中没有出现的一些内容。当看到这些内容时,我又想起奈良公园附近的咖啡馆和返程时乘坐的新干线列车。

此去已经两载,时间过得可真快!


是玩手机,还是看书?

“书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吗?”

当我漫步在书店的趣味读物专区时,这样的疑问不经意地浮上心头。

此时正值年末的大晦日1。我碰巧走进了往常不会逛到的区域,这里都是围棋与美术书。有一位老者正站在一旁翻阅杂志。

手机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吗?

玩手机是不是已经占用了很多休闲时间?

因为手机的存在,我们忽视了一些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情节;在玩手机时,不知不觉间,电视节目就结束了,这种事情应该经常发生。

书作为消磨时间的工具或许已经被手机取代,想到这里就深感不适。


书中沉睡的宝藏

十多年以前,我在某本书中读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发掘隐藏在其中的宝藏才是读书的乐趣。”

35岁之前,我还在做律师。那时我利用所有碎片时间,一年阅读了400多本书。虽然工作繁忙,但我可以在上下班的通勤列车上,或利用午休时间,工作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一头扎进书海,根本不玩手机。不只是我,当时我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可是不到十年,世界就变了。

我紧赶慢赶,总算在30岁时养成了“享受阅读的习惯”,现在想来,真是件幸事。

30岁之后的十年,我每年阅读400多本书,因此增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阅读的速度,还大幅度提高了“记忆力”和“思考力”。此外,编辑为我总结了本书的主题,他们希望我可以公开这个秘诀。

这几年,许多以“读书”为主题的书都作为商业书发行。我在书店里也会经常看到这类主题的书。

由于我已经建构起自己的读书方法,所以现在不会看此类书了。因此,关于类似书的了解,仅限于我在2008年12月出版《律师编写的终极读书技巧》时得知的信息。然而在智能手机可以应用于所有场景的现代——令和时代,或者说21世纪20年代,以读书为主题应该写些什么,我感到十分纠结。


过目不忘的阅读技巧,真的存在吗?

先说结论,本书叙述的内容并不是可以让人学会一天看十多本书的“速读技巧”,而且也不是教你过目不忘,只是为了提升记忆力的“功利文学”。

话说回来,学会速读技巧的人,到底能将这一技能应用在何处呢?

最核心的问题是,那种能让你一天看十多本,看一遍就不会忘记的书,真的存在吗?


好书的判断标准——从刚好读到的书中得到的启示1

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已经去世25年了,却依然有新书出版(精装版)。

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收录了昭和51年(1976年)《小说推理》11月号和12月号负责策划的作家与一位年轻作家的对谈。年轻作家在对谈中说道:“无论是三岛由纪夫,还是梦野久作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但也有不那么出色的,这需要每位读者来甄别了。”

那位年轻作家是五木宽之,他出生于1932年9月。经过推算,他在1976年11月—12月时就有44岁。我喜欢的作家是松本清张,书的扉页上写着他于1909年出生,所以当时他的年龄是67岁。

现在我45岁(撰写本书原稿是在2019年12月)。所以当下我的年龄与著名作家五木宽之(现年87岁)在出版前文所述的对谈集时的年龄相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

言归正传,正如五木宽之所言,书是需要“每位读者自己来甄别的”。一本书是否有趣,是否有用,不能人云亦云。另外,网上的评论也不能决定一本书的价值。当有朋友对你说“我不怎么喜欢这位歌手”时,依然不会改变你对这位歌手音乐上的欣赏,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是否为好书,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

顺便一提,收录这场对谈的书是松本清张的《松本清张对谈集 构思的原点》(双叶文库)。1977年单行本发售,2006年文库本出版。这也是我看到文库本中的记录得知的。


读书可以穿越时空——从刚好读到的书中获得的启示2

有一位作家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很好看,我都读过好几遍。不过他的短篇小说,更能发挥出他天才的文字掌控力。这位作家早期有一个短篇作品《纽约煤矿的悲剧》。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人公的朋友拿着电视遥控器问:“可以关掉电视吗?”大概5分钟之后,他说:“在关掉电视的那一瞬间,双方都成了零。”之后又加了一句:“无论我们还是那家伙2,都是零。”主人公回应道:“也是有不同看法的。”

虽然无法立刻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但是我想,这不就是“读书”的乐趣吗?尤其是作者逐字推敲的精炼台词,更是凝聚了他不凡的思想。这并不是可以速读的书,但却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看到这,我便停下来开始思考,“咦?这是什么意思呢?”一旦关掉电视,电视里的新闻解说员就会消失,这是“他的存在变成零”的意思。但是因为文中又说“双方都成了零”,所以还会延伸出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自身的存在消失了。带着“到底是谁变成了零”的疑问,我又重看了一遍。主人公回应说“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于是我就明白了。不过那位朋友说道:“那自然。不同看法能有一百万种。”接着就转移话题聊什么印度长着椰子树的事了。

这篇短篇小说刊登在1981年3月发行的《BRUTUS》杂志上。两年后收录在中央公论社出版的《去中国的小船》(单行本)中。3年后,这本书又出版了文库本。这些信息都是我从手边文库本(中公文库)的版权页中了解到的。

说点题外话,网上经常有许多对某件事或赞成或反对的激烈讨论,有时还会出现对公众人物的网络暴力。一篇只能发140字的博文,在我翻看评论时,却像是要被“信息旋涡”吞噬一般。披着马甲的陌生人在网络上用粗俗浅白的字眼互相谩骂。因此,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我感觉自己就快溺死在“文字的海洋”中了。若当时正值深夜,我躺在床上,那真的需要一个“救生圈”,才能将我拉出海面,从而大口呼吸了。

而看书,几乎不会让我产生这种窒息感。

虽然书是纸质、实体的,但它却是超越时代的存在。即便是小巧的文库本,里面也细致地记录了五花八门的信息。

正如我之前的启示1所述(参考第10页),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用途来使用这些数据等信息。而且,若是将手机也当成读书的工具,我们就能同时从手机中获得书上没有记载过的其他信息了,这就是“现代读书”的优势。

读书可以超越时代,触碰作者当时的思想。这绝对是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书的优势”。甚至我们还能通过读书,与在数百年前就早已离去的伟人们对话。


“读书的乐趣”可以由自己自由创造

不管是哪个应用软件,都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使用的,所以我们知道这些应用软件有多好玩。许多人沉湎于这些应用软件所构建的社交娱乐生态圈,所以会在智能手机上浪费大量时间。当然,它们的功能在不断更新进化,这也是我们玩不腻的原因之一。

另外,享受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自由创造“读书的乐趣”。曾经有一种选秀节目,是音乐制作人为了选拔合适人选组成偶像团体而举办的。音乐制作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谁出演多久,晋级到哪个阶段,承担团队中的什么角色。

读书也是同理,你也可以搞一个“图书选秀”。买了书,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把它看完,千万不要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读书。

虽然买了这本书,但总也看不进去。

看了一点,感觉不喜欢,就放弃了。

看了1/3左右,由于已经理解了书中提出的新概念的含义,剩下的都是各论点的细分,所以就不看了。

这本小说很有趣,所以每隔两年都会重看一遍。

在背包里放5本书,去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取出一本最想看的,看腻了就换。

如果觉得这本书好看,就看30分钟。看不进去的话,5分钟后再换下一本。

无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是你的自由。

那么哪本书会在你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有趣的书呢?

当然,不是只能选择1本,你可以选3本、5本、10本、28本、48本。而且正如音乐制作人打造偶像团体一样,你也可以打造其他组合。

读书这件事,多多益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你需要先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成为律师前,我几乎不读书。我在29岁当上律师后,反而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通过司法考试后,还需要经过一年的法律实习。那段时间,曾经我在读书上偷过的懒全都还回去了。我阅读材料的速度特别慢,不但慢,还看不懂,理解能力也不十分好。

于是我越来越自卑,开始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律师的工作”。而最终读书得以安抚我的心灵。

由于我是在30岁以后才一边工作,一边养成“享受阅读的习惯”的,所以本书的目标群体可能就是那些年龄在20岁~50岁之间,而且有工作的人。

此外,中学生、大学生要是能够早一些养成阅读习惯,说不定就会拥有其他人望尘莫及的知识储备,获得通往捷径的机会。

或许我们也可以在社交网站上阅读,但看书还是会让你感受得更加深刻、透彻。尽管我们已有不少流传下来的超越时代的经典著作,可现在也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品,能够照耀当代,甚至流传后世。当然,鱼龙混杂,糟粕的存在不可避免。在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读书品位是非常重要的。就算工作很忙,还是应该挤出读书的时间。

而且如果你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不懈,不但可以提高“记忆力”、锻炼“思考力”,还能在工作与学习中学以致用。

若是没有阅读习惯的读者能够以本书为契机改变自己,那我不胜欣喜。而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如果能从本书得到一点收获,掌握本书一带而过的进阶技能——“有意识地阅读”,那我更是荣幸之至。


木山泰嗣


1 大晦日是指12月31日。——译者注

2 指的是电视里的新闻解说员。——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