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乾致李辉信札
1984
李辉同志:
信收到。
我与巴金同志交往很早,但我并没对他作过任何研究。你们能这样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他,我十分拥护。
为《晚报》(即《北京晚报》)写了一条短文,聊供补白吧。
祝好
萧乾
1984年3月10日
编者注:这可能是给我的第一封信。
李辉同志:
事情太可气了,更可气的是那种精神状态,所以我赶写了一段“素描”。你看能否用上?如用(1)请尽快些,太迟了他们不好调查;(2)请不要用我真名,怕他查出住址,到家里报复。
我有些担心这不大合《晚报》的体例——更近乎《羊城晚报》。如《晚报》不用,《北京日报》也可以。
人文有回音了吗?
祝好
萧乾
1984年4月16日
李辉同志:
我本答应给《人民》(即《人民日报》)写,而且几家大出版社都要求我给《人民》。我还是决定你们写,主要是(1)你们快;(2)那件事单写,显得大题小做,且有点不看西瓜看芝麻。所以我决定还是先写正面的。
如果你们不用,请立刻退给我,务必。
如果你们用,我要求:
(1)尽可能发在第一版的下面;
(2)或者无论排在哪里,希望周内见报,因为事情离得太远了,不像新闻了。
如可,请给我回个电话:860651
敬礼
萧乾
1984年4月22日
李辉同志:
你好!现介绍青年友人王兆明同志寄上二稿,祈代找艺术戏剧组为感。
即颂
近好
萧乾
1984年10月8日
李辉:
凌叔华在三十年代是与冰心、丁玲齐名的女作家,一直侨居英国。这次我去英国,因忙没能去拜访,只在大使馆招待会上见了一面,她现在来一信(附上),(1)谈了近况;(2)明春拟回国;(3)对国内很有感情;(4)对侨居国外很苦恼。你看,可否由你写一短文(信可引用),主要说明:
(1)海外的中国人(尤其老年人)多盼能落叶归根,在国外并不舒服;
(2)国内接待机关(如北大)是否在电话、浴室(在国外是起码生活条件)问题上,妥善安排一下。否则,一个八十好几的老人如何解决?信用后请退回。
祝好
萧乾
1984年11月28日
《论丛》上的文章已拜读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