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隋文帝崩,太子杨广即位
书接上回:正说道:开皇天子杨坚病危,这消息如阴霾般迅速笼罩了整个皇宫。短短不到半个月,曾经叱咤风云、开创大隋盛世的杨坚,已病得形消骨立,气息奄奄地躺在病榻之上。
病榻前,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荡,似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无力挣扎。杨坚目光浑浊却透着几分眷恋与不甘,他强撑着病体,命人将太子杨广唤至跟前,又宣众大臣入殿。一时间,殿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大臣们神色各异,或忧心忡忡,或暗自揣测,脚步都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病中的天子。
杨坚的两个弟弟杨素、杨方也位列其中。杨素身为隋朝重臣,历经数朝,智谋过人,在朝中威望极高,此时他神色恭敬,目不斜视,静静地站在一旁,看似沉稳,实则内心也在暗暗思忖着局势的走向。杨方则微微皱着眉头,眼中流露出对兄长病情的担忧。
杨坚抬了抬手,声音微弱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广儿……”杨广立刻趋身上前,跪于榻前,做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模样:“父皇,儿臣在。”他的眼中似有泪光闪烁,脸上满是关切与焦急。
杨坚看着眼前的太子,思绪仿佛飘回了往昔。杨广自幼聪慧,在诸多皇子中崭露头角,在平陈之战中更是立下赫赫战功,为大隋的统一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年来,杨坚对他悉心培养,寄予厚望,才将太子之位授予了他。如今,自己大限将至,这江山社稷便要托付于他了。
“朕……朕时日无多了。”杨坚顿了顿,剧烈地咳嗽起来,杨广连忙伸手轻轻为他抚背。待咳嗽稍缓,杨坚接着说道:“等朕驾崩之后,你便登基为帝。这大隋的江山,你要好好守护……”杨广重重地点头,声音哽咽:“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不负所望,以江山社稷为重,保我大隋繁荣昌盛。”
接着,杨坚又看向众大臣,目光一一扫过他们的脸庞:“诸位爱卿,朕在位数十载,与你们一同开创了这大隋天下。如今朕将去,望你们能继续辅佐太子,尽心尽力,莫要辜负了朕的信任。”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等定当肝脑涂地,效忠新帝!”声音在殿内回荡,震得人耳鼓生疼。
杨素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宽心,臣必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治理天下。”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这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杨坚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场面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杨广表面上悲痛哀伤,对父亲的遗言恭恭敬敬,可内心却早已按捺不住对皇位的渴望。这些年,他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费尽心思,在父亲面前伪装成一副仁孝恭谨的模样,如今终于要得偿所愿,怎能不激动?
而大臣们之中,也并非人人都对杨广心悦诚服。有的大臣私下里对杨广的为人有所质疑,只是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心中暗自担忧,不知杨广登基之后,会将大隋带向何方。
杨方心中亦是五味杂陈,他看着病榻上的兄长,心中满是不舍与悲痛。对于杨广,他虽无过多的成见,但也深知这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朝堂的动荡。他暗自思忖,日后定要多加留意,希望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为大隋的稳定尽一份力。
杨坚交代完后事,似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缓缓闭上了眼睛。殿内顿时哭声一片,杨广趴在榻前,放声大哭,那哭声悲恸至极,不知情的人定会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可谁也不知道,这哭声之中,究竟有几分是真的悲痛,几分是即将登上皇位的喜悦。
随着杨坚的驾崩,大隋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杨广在众大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大隋的第二位皇帝。登基大典当日,皇宫内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杨广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龙椅之上,俯瞰着殿下的群臣。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与骄傲,仿佛整个天下都已在他的掌握之中。
然而,杨广即位之后,一系列的举措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们苦不堪言,繁重的劳役使得民不聊生。同时,他又好大喜功,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试图开疆拓土,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战果,反而使得国内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朝堂之上,杨广也逐渐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他猜忌心极重,对那些曾经辅佐他登基的大臣也渐渐起了疑心。杨素虽位高权重,但也逐渐感受到了杨广的不信任。杨广开始重用一些阿谀奉承之辈,朝堂之上风气日下,正直的大臣们纷纷敢怒而不敢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广的统治变得愈发残暴,各地起义不断爆发。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隋王朝,在杨广的统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的边缘。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为杨坚当初的决定埋下了伏笔。那个在病榻前信誓旦旦要守护大隋江山的杨广,终究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将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一步步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杨广登上皇位给父亲上谥号文皇帝,封原配妻子萧氏为皇后,奸臣宇文化及为相国,杨素,杨方,都有任用,其余老臣像韩擒虎,定彦平,贺若弼等辞官养老不在过问朝中之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翻过头来在说杨广。新帝登基,风云初起
杨广站在那巍峨的宫殿之上,望着脚下匍匐着的群臣,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今日,他终于登上了这梦寐以求的皇位,成为了大隋王朝的主宰者。
登基大典的仪式庄重而繁琐,阳光洒在他那身华丽无比的龙袍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仪式结束后,杨广微微仰头,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天下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不再是那个只需在父亲面前谨小慎微、伪装仁孝的太子,而是要独揽乾坤、主宰万民命运的帝王。
按照皇室的规矩,杨广首先要为驾崩的父亲杨坚上谥号。他站在宗庙之中,神色凝重,周围的气氛庄严肃穆。杨坚一生文治武功,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之治,让天下重归一统,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思索良久,杨广最终决定为父亲上谥号“文皇帝”。在他心中,父亲的文治之功足以彪炳史册,这一谥号也算是对杨坚一生功绩的一种肯定。
处理完父亲的谥号之事,杨广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后宫。他的原配妻子萧氏,温婉聪慧,多年来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在他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也给予了他诸多支持与帮助。于是,杨广毫不犹豫地封萧氏为皇后。当那象征着皇后身份的凤冠霞帔呈现在萧氏面前时,她的眼中既有惊喜,又有一丝忧虑。她深知,这皇后之位虽尊贵无比,但也伴随着无尽的责任与风险。在这深宫中,她将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明争暗斗,而她与杨广的命运,也将与这大隋王朝紧紧地绑在一起。
接下来,便是朝堂官员的任免。杨广在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切,他要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权力核心。他的目光落在了宇文化及的身上。宇文化及为人狡黠,善于揣摩上意,且在杨广争夺太子之位时,曾为他出过不少力。虽然朝中不少大臣都知道宇文化及品行不端,是个十足的奸臣,但杨广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宇文化及对自己忠心耿耿,是可以信任和重用的人。于是,杨广力排众议,封宇文化及为相国。这一任命让朝堂上一片哗然,许多正直的大臣纷纷私下里摇头叹息,他们深知,一个奸臣成为相国,这对大隋王朝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宇文化及得知自己被封为相国后,心中狂喜不已。他立刻跪在地上,向杨广磕头谢恩,口中高呼:“陛下圣明,臣定当肝脑涂地,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他的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眼中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从这一刻起,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紧紧抓住手中的权力,尽情享受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
对于杨素和杨方,杨广也没有忘记他们。杨素在朝中威望极高,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有着卓越的才能。杨广深知,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离不开杨素这样的能臣。于是,他对杨素委以重任,继续让他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杨素虽然表面上对杨广感恩戴德,但心中却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他历经数朝,见惯了宫廷中的风云变幻,对于杨广的为人,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在这新帝的统治下,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
而杨方,作为杨广的皇叔,一直以来都对大隋忠心耿耿。杨广也念及他的忠诚,给予了他相应的官职和待遇。杨方接过任命诏书时,心中感慨万千。他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杨广,心中既有对新帝的期许,又有一丝隐隐的担忧。他深知,这大隋的江山虽然如今看似稳固,但实则暗流涌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辅佐杨广,让大隋继续繁荣昌盛下去。
然而,并非所有的老臣都愿意继续在杨广的统治下为官。像韩擒虎、定彦平、贺若弼等一批战功赫赫的老将,他们在杨坚时期就为大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历经了无数的战争和政治风云,对于官场的争斗和权力的旋涡有着深刻的认识。如今,看着杨广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他们心中隐隐感到不安。尤其是宇文化及被封为相国一事,让他们对朝堂的未来感到担忧。
韩擒虎,这位当年率领隋军一举攻克陈国、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猛将,此时已年事渐高。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隋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看着朝堂上的变化,心中明白,自己已经不再适合继续留在这官场之中。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官养老。当他向杨广递交辞官奏章时,杨广感到十分惊讶。他试图挽留韩擒虎,毕竟韩擒虎的威名在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存在对于稳定军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韩擒虎心意已决,他对杨广说道:“陛下,臣已年迈,身体大不如前,实在无法再为陛下分忧。如今天下初定,陛下圣明,定能带领大隋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臣只愿能在余生中,过几天清闲日子。”杨广见他态度坚决,也只好无奈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定彦平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武艺高强,在军中威望颇高。他与韩擒虎一样,对朝堂上的变化感到失望。他深知,一旦奸臣当道,这朝堂必将乌烟瘴气。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大隋江山,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向衰败。于是,他也选择了辞官。当他离开朝堂的那一刻,他回头望了望那巍峨的宫殿,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这一走,或许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贺若弼同样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他性格刚直,对宇文化及这样的奸臣极为不屑。在他看来,让宇文化及这样的人成为相国,简直是对大隋朝堂的侮辱。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宇文化及的不满,这也引起了宇文化及的记恨。随着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贺若弼也意识到,自己在这朝堂上已经很难再有所作为。于是,他也选择了离开。他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不再过问朝中之事。
这些老臣的离去,对于大隋朝堂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官职和权力,更是他们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而杨广,虽然表面上对他们的离去表示惋惜,但实际上,他的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些老臣在朝中根基深厚,他们的存在可能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今他们主动离去,正好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掌控朝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秩序。
然而,杨广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系列举措,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大隋王朝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患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将大隋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杨广又将如何面对自己一手缔造的局面呢?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有些地方和正史有出入望请海涵。大隋王朝何去何从,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