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演义](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12/46483612/b_46483612.jpg)
第18章 天子杨广入住晋阳宫,李世民封秦公
大业十一年,骄阳似火,炙烤着太原郡的每一寸土地。城外,军旗猎猎,李渊率领着李建成、李世民等一众儿郎,身着朝服,神色恭敬,于南门外静候圣驾。
远处,黄尘滚滚,天子杨广的车驾浩浩荡荡而来。三十六人的仪仗队,高举着龙凤旌旗,威风凛凛。车辇之上,杨广身着绣金蟒袍,头戴通天冠,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的一切。
李渊父子见状,即刻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响彻云霄。
“众爱卿平身。”杨广声音低沉却充满威严。
李渊小心翼翼地走到车辇旁,躬身说道:“陛下,晋阳郡已备好行宫,恭请陛下移驾。”
晋阳宫,这座由大庙改建而成的宏伟宫殿,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宫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皇家气派。李世民作为监工,倾注了无数心血,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他的用心。
然而,人群中,宇文化及眼神闪烁,心怀不轨。他凑近杨广,低声说道:“陛下,臣听闻这晋阳宫早早就建成了,李渊如此大费周章,怕是有不臣之心啊!”
杨广闻言,脸色微变,目光瞬间锐利起来,看向李渊父子。
李世民见状,不慌不忙,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明鉴!这晋阳宫确是改建于接到圣旨之后。若陛下存疑,可派人查验。泥瓦的干湿、铁钉的锈迹皆能作证。若是泥干已久,铁钉锈迹斑驳,那便是早有修建;反之,泥尚湿润,铁钉锈浅,自然是百日之内赶工而成。”
杨广沉思片刻,点头道:“准奏,即刻查验。”
不多时,查验的大臣回禀:“陛下,泥瓦、铁钉皆如二公子所言,确为百日之内所建。”
杨广转怒为喜,大笑道:“世民贤侄,机智过人,忠心可嘉!李家满门忠烈,朕心甚慰。”当即,晋封李世民为秦公,李渊也得到了丰厚赏赐。
宇文化及站在一旁,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
夜幕降临,晋阳宫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李渊为杨广举办了盛大的接风宴。宴会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
乐师们奏响悠扬的丝竹之音,舞者们身着五彩霓裳,翩翩起舞。长袖挥舞间,似是要将这盛世繁华舞尽。
“陛下,这是晋阳的特色美酒,名为‘晋阳春’,口感醇厚,香气扑鼻,请陛下品尝。”李渊亲自为杨广斟酒,满脸笑意。
杨广端起酒杯,浅酌一口,赞道:“果然是好酒!李渊,你治理有方,太原郡在你的管辖下,一片繁荣啊。”
“陛下谬赞,此皆陛下洪福齐天,恩泽四方,臣等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李渊恭敬地回道。
李世民也起身敬酒:“陛下,愿我大隋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宴会上,众人推杯换盏,气氛热烈。然而,宇文化及却独坐一隅,脸色阴沉。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这次让李家父子逃过一劫,来日方长,定要找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宴会结束后,杨广回到寝宫休息。晋阳宫的夜晚,静谧而神秘。月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泛起一层清冷的光辉。
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居所,却毫无睡意。他深知,今日虽化解了危机,但宇文化及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父亲,宇文化及不会就此罢休的,我们必须早做防备。”李世民对李渊说道。
李渊点点头,神色凝重:“为父明白。此次陛下驾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广在太原郡游玩、狩猎,李渊父子始终陪伴左右,尽心尽力侍奉。
一日,杨广兴致勃勃地要去晋阳城外的龙山狩猎。李世民主动请缨,担任护驾先锋。
龙山之上,树木繁茂,野兽众多。李世民骑在马上,英姿飒爽,眼神敏锐地观察着四周。突然,一只斑斓猛虎从草丛中窜出,直扑向杨广的坐骑。
“陛下小心!”李世民大喊一声,策马飞奔过去,张弓搭箭,“嗖”的一声,利箭射中猛虎的眼睛。猛虎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杨广心有余悸,却又对李世民的英勇赞叹不已:“世民,你真乃虎将也!有你在朕身边,朕倍感安心。”
然而,这一切都被宇文化及看在眼里,他心中的嫉妒与怨恨愈发浓烈。“李世民,你等着,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你身败名裂。”
在太原郡的日子里,杨广也感受到了晋阳独特的风土人情。晋阳的百姓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对天子的到来充满了敬畏与喜悦。街头巷尾,摆满了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
杨广微服出巡时,品尝了晋阳的刀削面、头脑等美食,赞不绝口。他还参观了当地的铁匠铺、纺织坊,对晋阳的手工业发展深感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广在太原郡的行程即将结束。临行前,他再次对李渊父子进行了嘉奖。
“李渊,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你悉心照料。你忠心可嘉,朕回朝后,定会重重赏赐。”
“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渊跪地谢恩。
望着杨广的车驾渐行渐远,李渊父子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此次危机虽已解除,但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而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才能在乱世中立足。
晋阳宫的故事,成为了太原郡百姓口中的传奇。而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广于太原郡一住便是一月。这一月里,太原郡上下在李渊父子的操持下,全力侍奉天子,将一应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杨广不是在观赏太原郡独特的山水风光,就是沉醉于盛大的宴会之中,尽享尊宠。
离行之日,天色微明,晨曦初破,太原郡城的南门早已被清场。李渊父子率领一众官员,身着整齐的朝服,神色庄重地候在道路两侧。寒风凛冽,吹得众人衣袂猎猎作响,却无一人稍有懈怠。
远处,天子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出现。三十六人的御林军方阵,身着亮银色铠甲,手持长枪,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肆意舞动。紧接着是十六抬的华丽龙辇,由八匹纯白的骏马牵引,龙辇之上,杨广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其中,尽显天子威严。
李渊父子急忙跪地,齐声高呼:“恭送陛下,愿陛下圣驾一路平安,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在空旷的城门前回荡。
杨广从龙辇中微微探身,目光扫视着跪地的众人,最终落在李渊父子身上,开口说道:“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卿等悉心照料,诸事皆顺,朕心甚悦。望卿等继续为朕守好这并州之地。”
李渊连忙叩头谢恩,说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愿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
李世民也随之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此次返程,定是一路顺遂。臣等翘首以盼陛下再次驾临。”
杨广微微点头,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而后挥了挥手,示意队伍启程。一时间,鼓乐齐鸣,仪仗队伍缓缓向前移动。
李渊父子站起身来,目送着天子的车驾渐行渐远。直到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消失在远方的晨雾之中,李渊才微微叹了口气,说道:“陛下此次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并州。”
太原城外尘土飞扬,天子庞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黄河渡口进发。
杨广端坐在华丽的车辇之中,透过轻纱帷幔,望着逐渐远去的太原城,心中五味杂陈。此次晋阳之行,本为彰显天子威严、稳固北方局势,却因宇文化及与李渊父子的纷争,让他的心境颇为复杂。车辇的颠簸,似乎也在应和着他内心的波澜。
黄河渡口,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巨大的龙舟停泊在岸边,船身雕梁画栋,装饰得金碧辉煌,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艘龙舟,是杨广出行的专属座驾,承载着天子的无上威严。船帆高高扬起,上面绣着巨大的隋字,随风猎猎作响。
在一众侍卫与官员的簇拥下,杨广登上龙舟。随着一声令下,龙舟缓缓驶离岸边,向黄河下游的东都洛阳进发。站在船头,杨广望着滔滔黄河水,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来的宏图伟业,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每一项举措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本欲铸就千古一帝的辉煌,却没想到引发了民间的诸多不满。如今,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逐渐蔓延开来,这让他心中隐隐不安。
而在太原城,李渊父子送别天子后,回到府中。李渊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陷入沉思。李世民站在一旁,恭敬地说道:“父亲,天子此次离去,想必对我们仍有疑虑。宇文化及那奸贼,也不会轻易放过我们。”李渊微微点头,轻叹一声:“为父知晓,如今局势复杂,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但只要我们忠心耿耿,他也不能轻易拿我们怎样。”
李世民目光坚定,继续说道:“父亲,儿以为,我们可在太原暗中扩充兵力,广纳贤才。如今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若能积聚力量,日后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有所应对。”李渊抬眼看向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世民,你所言极是。但此事切不可声张,以免引起他人猜忌。”
与此同时,在龙舟上的宇文化及,也在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此次没能扳倒李渊父子,是一大失误。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在他看来,李渊父子势力的壮大,迟早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在船舱内秘密商议。
“此次让李渊父子逃过一劫,实乃我等之失策。”宇文化及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寒光。一位谋士上前说道:“大人不必忧虑,李渊父子虽一时得意,但只要我们抓住他们的把柄,定能将其置于死地。依属下之见,可派人继续在太原城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轨之举,便可立即向陛下奏明。”
宇文化及微微点头,又问道:“那关于各地起义军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另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如今起义军势力渐大,朝廷若一味镇压,恐难有成效。不如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对一些势力较小的起义军进行招安,以削弱其力量。同时,加强对重要地区的防守,确保东都洛阳的安全。”
宇文化及听后,陷入沉思。他明白,如今的局势已非他一人所能掌控,必须谨慎行事。而在这黄河之上,龙舟正乘风破浪,向着东都洛阳快速前行。
随着龙舟的前行,两岸的景色不断变换。黄河水奔腾不息,岸边的山峦连绵起伏,田野间的村庄错落有致。然而,杨广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深知,等待他的,将是更为复杂的局势。回到东都洛阳后,他不仅要面对起义军的威胁,还要处理朝廷内部的纷争。
在洛阳城,百姓们听闻天子即将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准备迎接圣驾。城中张灯结彩,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但在这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困苦不堪,他们渴望天子归来后,能带来和平与安宁。
龙舟终于抵达东都洛阳的码头。杨广在众人的簇拥下,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洛阳城的官员们早已在码头等候,他们跪地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杨广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既为回到洛阳感到欣慰,又为即将面临的挑战感到忧虑。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